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將桂林優美的自然景觀知識結合教學情境的設計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可增強數學知識的形象性,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并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美麗的橋”在軸對稱和二次函數教學中的應用
1.對稱是數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軸對稱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學習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體現了數學與現實之間的重要聯系。在桂林這座美麗的城市中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橋:在夢幻般的燈光烘托下熠煜閃光的玻璃橋、具有濃郁歐洲古典風格的迎賓橋、榕樹林中的古榕雙橋、形似巴黎凱旋門的凱旋橋等等,它們都是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如果教師將這些形象生動的實例呈現在學生面前,并結合教學內容予以講解,就會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從而加深學生對軸對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一些橋的縱截面與二次函數的圖像拋物線很接近,所以在拋物線應用的教學中,橋是一個很好的素材。
例1(2008年桂林市中考題)桂林紅橋位于桃花江上,是桂林兩江四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該橋的部分橫截面如圖所示,上方可看作是一個經過A、C、B三點的拋物線。以橋面的水平線為x軸,經過拋物線的頂點C與x軸垂直的直線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已知此橋垂直于橋面的相鄰兩柱之間距離為2米(圖中用線段AD、CO、BE等表示橋柱),CO=1米,FG=2米。
(1)求經過A、B、C三點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2)求柱子AD的高度。
本題的情境對于桂林本地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解題時,運用二次函數求拋物線的方法,很快就能得出答案。通過解題,學生不僅掌握和鞏固了求拋物線解析式的方法,還能體會到拋物線在實際中的運用。學生以后再次見到那座美麗的橋時,會多一份對橋的感知和理解。
二、“日月雙塔”在多邊形教學中的應用
在生活中不難找到多邊形的例子,但是,把多邊形內角和的學習與桂林的“日月雙塔”聯系在一起,能使數學知識變得更形象和生動。例如,在探索多邊形內角和的練習環節中,探索出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桂林市杉湖中有氣勢宏偉的日月雙塔,兩塔的每一層樓的樓面都是一個正多邊形,已測得它的內角和為1080°,請問它是幾邊形?每一個內角是多少度?
還可以結合正多邊形面積的求法和三角函數的知識提出以下問題:
日塔有九層,第九層的面積有20平方米,游客在這層遠眺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你能用所學過的知識求出第九層每邊的長度嗎?
通過對這些實際問題的解答,既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的內容,又能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促進他們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結合城市建設實際設計問題
在教學中,可結合桂林城市建設的實際,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使學生運用了數學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參與到家鄉的建設中,從而更熱愛家鄉。
例2(2003年桂林市中考題)正在修建的中山北路有一形狀如圖所示的三角形空地需要綠化。擬從點A出發,將△ABC分成面積相等的三個三角形,以便種上三種不同的花草。請你幫助規劃出圖案(保留作圖痕跡,不寫作法)。
本題結合桂林當時的熱門話題一中山北路的修建,把實際問題巧妙地與三角形面積、平行線等分線段等數學知識結合在一塊。
例3為防水患,在漓江上游修筑了防洪堤,其橫截面為一梯形(如右圖所示)。堤的上底寬AD和堤高DF都是6米,其中LB=LCDF。
(1)求證:△ABE~△CDF;
(2)如果tanB=2,求堤的下底BC的長。
本題將保護自然資源與數學中梯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結合在一塊。
例4(2002年桂林市中考題)桂林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為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配合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活動,某校初三(2)班50名學生在一天調查了各自家庭丟棄廢塑料袋的情況,統計結果如下:
根據以上數據,請回答下列問題:
(1)50戶居民丟棄廢塑料的眾數是_______(個)。
(2)該校所在的居民區有1萬戶居民,則該居民區每天丟棄的廢塑料袋總數約為_______萬個。
本題考查學生的統計知識,并通過對統計數據的比較,激起學生對環境污染的憂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作為數學教師,應注意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將其應用到教學中。如此,我們的教學將充滿活力。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