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四種文學體裁中,詩歌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式樣之一,是成就輝煌、對世界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學體裁。從《詩經》到清代詩詞,延綿幾千年,作品多,質量高,影響大。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就少不了學習古詩詞。因此,我國現行中小學語文課本選人了不少古詩詞,這些詩詞都是古典詩詞的精品。它對學生了解祖國文化,增強民族感情,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教授古詩詞呢?我認為,應該把握“四宜”的原則。
一、宜粗放
對古詩詞教學,不要講得太過精細,沒必要把作者、時代背景、字詞句意思一一講解。這些知識學生能掌握則掌握,不能掌握就跳過去。如果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此方面,獲得的東西可能就是一鱗半爪,或者花了很大力氣去把它硬記下來,影響其他學習。也不需要講解太多有關平仄、坳救及音韻方面的問題,避免學生陷入迷宮。要講,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進行。學習古詩詞不可能一步到位,開始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學習者隨著知識閱歷的豐富和年齡的增長,理解程度會慢慢加深。從教材編排也可看出此用意:初中語文收入古詩詞78首,其中60首安排為課外背誦,不作課內講授。
二、宜悟義
優秀的古詩詞均有一個優美的意境,老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去感悟它,而不能越俎代庖作淡然無味的說教。如七年級上冊《觀滄海》,寫的就是登山望海的意境。引導學生見過的海景或湖泊、水庫的景色加于聯想,體會景物的宏大,作者胸懷的博大。沒有直接生活的學生,也可借助影視媒體、圖片等間接生活去感悟。
八年級下冊學習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課文“研討與練習”特地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句提問:從這句詩中你聯想到什么?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聯想身邊的生活人物,如奶奶老了,仍然幫煮飯、喂雞;爺爺退休回家,顯得還是很忙,照顧孫子,關心街道上的事情;叔叔從部隊復員回來,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等等。也可以對事物進行聯想。一棵大樹曾經枝繁葉茂,如今枯死了,還可以作木材,作柴火,發出最后的光和熱。果皮、菜葉還能作肥料,這些都可以聯想。這樣就悟出了詩人辭官還鄉卻仍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情懷了。
三、宜朗讀
對于課文里的古詩詞,引導學生多讀是重頭戲。讀前通過工具書解決文字障礙,老師點撥節拍停頓的要領,然后就調動其積極性將之熟讀。通過熟讀,從中品味其意境,實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目標。通過熟讀,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及普通話表達水平。詩詞短小精悍,講節拍,有韻律,是朗讀的絕好材料,只要引導得當,學生是喜歡讀的。在班級、學校的文藝表演中,加入古詩詞朗誦節目,是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古人寫詩還可以拿來吟唱,故稱詩歌。我國古代寫詩、讀詩都采用吟唱的表達方式。吟唱停頓分明,聲音節拍延長,余音繞梁,有音樂感,是對詩詞的一種獨特的感悟形式。我們還可以教學生吟唱,使這種古老的方式得以傳承。
四、宜背誦
背誦,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小學古詩詞學習的理想要求。從生理特點來說,青少年正是記憶的最佳年齡段,不要錯過良機,要促使其往大腦倉庫儲存更多的材料。從學習材料看,詩詞是最容易背誦的文體,它短小,分行書寫,使背誦材料條理分明,同時它朗朗上口,極易背誦。
不要求學生都理解詩意,背下來再理解。老師最好把一些背誦的方法教給學生。如先對背誦材料簡單編碼,這首是絕句、律詩或詞?對句段有個初步印象。古人寫詩是按“起、承、轉、合”四步而作的,詞上闋多寫景,下闋多抒情,掌握這些,就會把握記憶的線索,也是記憶的支撐點。
教學生使用嘗試法背誦。在熟讀的基礎上,不斷嘗試背誦,背不出就看一眼或由同學提示,直到背出為止。可教學生在小筆記本上記下每首詩詞的題目、作者及每句開頭第一個字,本子隨身帶,背不出就掏出來瞅上一眼,有第一個字提示,就會勾起記憶。
及時復習鞏固非常重要。記憶的敵人就是遺忘,戰勝遺忘的武器就是重復,故培根說:“重復是學習之母”。學生課業負擔不輕,各學科都要學習,不可能把太多的時間花在詩詞背誦上,怎么解決這個矛盾呢?我的體會是,利用點滴時間。課前預備時間除了唱歌外,穿插背誦詩詞內容,既換口味,又溫習詩詞。班級、學校舉行文藝表演,安排詩詞誦讀節目。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勞動、郊游、談笑等接觸,均可穿插詩詞背誦。還要教學生利用點滴時間背誦鞏固,如做操、吃飯、洗衣、洗澡等等不經意時間,都可以在心里背誦。年長月久,效果就明顯了。課文最后安排的課外背誦詩詞,切不可到了期末才叫背誦,應該學期一開始就抓了。
巴金先生在談創造經驗時說,他十二三歲就能背幾部書,包括《古文觀止》,“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的東西至少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不可思議。它也是有條理、順著我們的思路連下來的”。背誦,既是閱讀的最高目標,又是寫作的前提,有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蓄在腦子里,寫起文章來就左右逢源了。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