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人類智慧最集中的體現。朱紹禹說:“閱讀不就是通過書面語言思考作者表達的事物與思維,豈不就是把語言和思維融合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應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共同發展。怎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扎實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呢?
一、發展認識性思維,把握閱讀文本的整體
認知性思維是在認識活動中形成的思維現象,是思維過程中的初級形式,它主要依靠強行記憶,具有概括性特征。從思維空間維度來考察,認知性思維具有單維性。
認知性思維的整體性、單維性特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比較廣泛的作用,認讀、辨認文字,對文章梳理,復述課文大意、梗概,理清文章段落、情節結構,揣摩詞語等方面都常常運用認知性思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的認知性思維,引導學生自讀文本,感知語言材料,豐富感知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結構脈絡。如教學魯迅小說《藥》,可以讓學生帶以下的問題邊讀邊思考:《藥》講一個什么悲劇故事,小說精心描寫哪四個場面,作者同時描寫兩條線索各是什么,小說描寫哪些人物?這些問題是為整體性掌握課文內容和結構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課文建立整體意識,大體抓住課文的“綱”,為“目張”做準備的。如果學生初讀課文,能夠了解小說講一個革命者的鮮血被落后的群眾吃掉的悲劇故事,懂得小說四個部分分別安排華老栓刑場買藥、華小栓吃藥、人們在茶館談藥和小栓病死、母親上墳四個場面,知道描寫兩條線索:革命者夏瑜英勇奮斗終于在寂寞中犧牲;華老栓竟用革命者的血蘸饅頭作為藥給兒子治病,但這藥不見效,兒子終于死去,那么學生在初讀過程中實際上得到了認知性思維的訓練。
二、啟發理解性思維,探究閱讀文本的問題
在閱讀的初級階段,認知性思維呈現一個整體印象,但這個印象一般比較模糊、粗糙,僅似作畫打下的輪廓,它不能滿足閱讀主體的心理要求。閱讀主體的愿望要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弄清文本的豐富內容和蘊含意義,與作者交流情感、探究文本中心意義和主旨,建立更具體、更深刻的思想聯系。要達到這些要求,主體就得依托理解性思維。
理解性思維是理性思維的形式,它具有概括性、深刻性的特質,一般表現為概念、判斷和推理。在閱讀教學中,理解性思維表現為具體問題、綜合問題、概括文章主題、抽象文本主旨和作者意圖。由此可見,理解性思維依靠判斷抽象,是在認識基礎上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是認識思維地深入,是閱讀教學關鍵所在。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的理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小說《藥》關于主題思想方面的挖掘深度的探究,須要學生經過一番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理解性思維的活動。除小說主旨方面之外,小說里人物如康大叔、華老栓、夏瑜等性格比較分析;小說精心設計的華老栓刑場買藥、華小栓吃藥、人們在茶館談藥和小栓病死,母親上墳四個場面的概括綜合和分析等,所有這些訓練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理解性思維的提高和發展。
三、鼓勵評價性思維,構建閱讀主體的價值觀
評價性思維是指在評價認識活動中產生的思維心理過程。由于評價反映主體對客體的感受認識、理解和態度,因此評價性思維具有批判性特征,表現了主體對客體肯定或否定、支持或反對、褒揚或貶斥的情感態度和傾向。
評價性思維訓練工作內容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條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批判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見,大膽提出自己的建議和主張,大膽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和措施。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多方位多層次對文本進行評價,既評價文章內容和性質,也可評價文章的技巧風格,還可以評價文章的時代作用與意義及文章的情感態度與傾向。譬如:在教學小說《藥》中,可以抓住指導人物的語言材料進行評價,小說中的劊子手康大高叫:“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還躊躇著,有一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線,捏一捏,轉身去了。”引導學生精讀這些語言材料,品出其中的味道來,鼓勵學生對康大叔的人物性格作評價,學生就會對流氓惡棍的殘忍、兇暴、貪婪的丑惡嘴臉有深切地認識。在《藥》小說中,還可以從對人物場景的描寫來展開評價,如“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捏著”,這一造型寫出了看客們的聚精會神,渴望觀賞殺人盛舉時的動作特征和神情特征,也流露出作者對麻木看客們的激憤和厭惡情緒。讓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評價,一定會加深他們對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理解。
四、培養創造性思維,塑造閱讀主體人格
閱讀創新思維指讀者離開文本提出解決超出文本意義之外的能力,是閱讀思維的最高層次。它的基本特征是提出新問題、發展新主見、作出新答案、解決新問題。
創造性思維的本質是求新求異,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平常問題中引發新思路,訓練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主要方法有:
質疑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如教學小說《藥》時,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時多思多問。如有的學生發問:夏瑜是民主主義革命者,他懷著革命理想,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秘密參加革命黨,后來因本家三爺告密,被捕入獄,并殺頭示眾。他在革命中表現得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為什么他的行動得不到理解、擁護、支持,為什么他犧牲后連母親都感到羞愧呢?這些都是學生獨立閱讀時,善于動腦思考發現的新問題。經常鼓勵學生這樣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就得到提高。
多角度思考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對有關內容或問題,從多個角度去分析,通過比較選取最佳的答案。如《藥》所選取的題材,是勞動人民買人血饅頭治病的特殊生活現象,說明了什么?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這樣的問題,經學生回答,最后作出歸納:①可以看到華老栓買人血饅頭,是由于愛子心切,巴不得一下子挽救兒子的生命;②可以看到華老栓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以為人血饅頭可以治好癆病;③可以看到華老栓的愚昧無知,對殺害的人缺乏同情心,所以坦然地去買人血饅頭;④可以看到華老栓為清朝反動派的欺騙宣傳所麻醉,因此,對反動派的殘殺沒有憎恨,對革命者的被殺沒有同情。
以上著重闡述了閱讀教學中思維訓練的四個層次問題,這是符合學習認知心理和思維規律的。閱讀思維的四個層次分別表現為不同的水準,每一層次都和其他層次有著明顯差別,但后一層次都是以前一層次為基礎并包含著它的,四個層次聯系起來就成為一條思維鏈,一個思維大系統。教師教學生閱讀時,必須逐級前進而不可跨級。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