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前不久,中央頒發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也將“實行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制度”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點突破項目之一,要求“適應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要求,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范圍”,到2012年基本實現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制度化、規范化。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提高認識、把握原則、建立切實有效的制度。
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是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七大將“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確定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基本方針,并且提出了“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重申了這一要求,強調“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是培養造就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關鍵”。公開是擴大民主的前提。要在公開的基礎上,發揚民主,實行競爭,最終達到擇優的目的。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群眾的期待。現在,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滿意度還不夠高,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干部工作信息不公開或公開不夠。而要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就必須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努力把干部工作的全過程置于群眾的知情、參與和監督之下,讓選人用人權在陽光下運行,從而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
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也是匡正選人用人風氣的迫切需要。近年來,一些地方在選人用人上出現的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等問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干部工作信息不公開或公開不夠。由于干部工作缺少公開性和透明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暗箱操作”,為用人上出現不正之風提供了可乘之機。比如,干部任用提名情況不公開可能產生的后果是,一些領導干部以“組織意圖”、“工作需要”為借口,大搞權錢交易,行買官賣官之實。民主推薦結果不公開可能產生的后果是,一些領導干部以“不能簡單以票取人”為借口,將在民主推薦中得票不靠前的“意中人”作為考察人選。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可以有效防止和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匡正選人用人風氣,從而營造風清氣正的選人用人環境。
近年來,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一些地方勇于打破干部工作封閉性、神秘化的僵化思維和傳統做法,在干部工作信息公開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建立干部考察預告、任前公示、干部推薦和測評結果反饋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各級黨委及其組織部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擴大干部工作民主,在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
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應堅持“適時、適度”的原則。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要努力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內容和范圍,做到能夠公開的全部公開,不宜公開的則不公開;而且要注意把握好公開的時機,既不能超前,也不要滯后。同時,要建立起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制度,規范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努力實現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制度化、規范化。從實行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制度的實際需要和現實可能出發,在繼續堅持和完善干部考察預告、任前公示制度的基礎上,可以從以下方面人手,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內容:
一是領導職位空缺情況公開。在提拔領導干部之前,根據選拔任用工作需要,由黨委組織部門將空缺的領導職位、職數、任職資格條件及選拔方式,通過會議、通知、新聞媒體、網絡等形式,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或向社會公布。特別是在民主推薦前,要讓參與推薦的干部群眾先知情,再推薦,切實提高推薦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公開選拔領導干部時,必須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選拔的崗位、范圍、資格條件等情況。
二是干部任用提名情況和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征求意見結果公開。為體現“民主、公開”,防止個別人說了算,黨委應將干部任用提名情況在領導班子內部進行公開。組織部門要把考察人選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及任用意見征求的得票情況向參與推薦、測評和征求意見的人員公開;同時,將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結果納入考察預告的內容,在發布干部考察預告時,向考察人選所在單位公開,提高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透明度。
三是考察人選個人有關情況公開。結合實行擬提拔干部廉政報告制度,凡被確定為廳局級以下領導干部考察人選的,在向組織報告個人有關情況的同時,組織部門可將考察人選“基本情況”、“配偶及子女情況”、“家庭年總收入”、“私有房產套數、建筑面積”,“私有汽車輛數、車型”,“本人持有因私出國(境)證件情況”等有關情況,通過張榜公布等形式,在考察結束、常委會討論票決之前,向考察人選所在單位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四是考察對象工作實績公開。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要求,探索實績“公開、公示、公議”的做法,將考察對象的“主要工作實績”在本單位或適當范圍內進行公開、公示、公議,加大群眾滿意度在考核評價中的分量。
五是干部考核工作公開。按照《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要求,以擴大知情權為重點,進一步公開干部考核的內容、程序、方法、結果,采用民主、公開的方式確定考核項目的目標值和權重,增強考核工作的透明度,擴大考核民主,強化黨內外干部群眾的參與和監督,從而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將干部考核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并建立考核結果反饋制度,及時向領導班子和干部本人反饋考核結果。
從公開的時間和范圍來說,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可分為事前公開、事中公開和事后公開三個階段,在公開時要根據不同情況,確定合適的公開范圍。事前公開的內容包括:選拔的范圍、職位、資格、條件、紀律、程序等,公開的范圍為全社會或本單位(系統)。事中公開的內容包括:任用提名情況,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的結果,考察人選的個人有關情況等,公開的范圍為本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干部群眾及干部本人。事后公開的內容包括:個別談話推薦結果、考察情況、干部考核結果、選拔任用結果等,公開的范圍為,選拔任用結果對全社會,其他對干部本人。
為保證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實效性和真實性,必須加強相關配套制度建設,促進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擴大,推動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工作的健康有序進行。
實行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社會評價制度。定期組織干部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信息公開情況進行民主評議,深入了解干部群眾對干部工作信息公開工作的意見和要求。通過社會評價,進一步做好擴大干部選拔任用信息公開工作,提高公開的實效性。
實行干部工作信息公開責任追究制度。上級黨委和組織部門要加強對下級黨委和組織部門實行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檢查監督,建立并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對應公開而未公開或發布失實信息的,視情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通過責任追究,增強干部選拔任用信息公開工作的真實性。
實行選拔任用干部滿意度民意調查制度。讓黨滿意、讓人民滿意,是組織工作特別是干部工作的核心價值標準。提高選人用人的社會公信度和群眾滿意度,是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重要取向和不懈追求。為此,要結合開展選拔任用干部群眾滿意度民意調查,廣納民意,排找不足,進一步做好擴大干部工作信息公開的工作,從而真正使選拔任用干部滿意度民意調查成為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桿,努力使全黨和人民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滿意度、對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風的滿意度都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