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村民自治落到實處,河南鄧州開創“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創造性地實踐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
改變“選舉時有民主,選舉完沒民主”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已頒布20多年了,但在不少地方,農民對民主管理仍不滿意。一些群眾反映,“選舉時有民主,選舉完沒民主”,而基層干部長期習慣于“我說你干”,面對農村社會多樣化、多元化現實,干部普遍感到難以適應。
鄧州市委書記劉朝瑞,逢年節回農村老家看望父母,聽到鄉親們講述的一些事情,對他的觸動很大。如村委會選舉前夜,拉選票成風,各家各戶的狗狂吠一宿。還有一回,村干部想集資修路,臨時請來幾十位村民表決。干部宣布,同意集資的把小板凳搬到左邊,不同意的搬到右邊。這種表決辦法,讓劉朝瑞的父親犯了難,老人只好坐到了會場中間。
劉朝瑞說,這些事情反映出的問題不小。僅有民主選舉,沒有配套的民主管理、監督、決策制度,選舉成了“爭權”,爭權后再“取利”,結果民主選舉產生的村干部,也不用民主的辦法辦事。必須建立一套民主管理、監督、決策制度,把村民自治落在實處。
2004年,鄧州市委、市政府出臺文件,要求所有村級重大事項,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經過黨支部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會議決議這“四議”程序,并做到“兩公開”: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讓干部主動“把權力交出來”
“村里修路要集資,發展集體經濟要集中一部分土地,這些都是好事,可是有幾戶不同意,就是辦不成。”鄧州市林扒鎮馬營村當了16年村支書的高發倉說,“四議兩公開”,讓村干部找到了解決難題的路子。
“2006年,我們村流轉了1000畝土地種植速生楊經濟林,村里人均出了三分地,這要放在以前,是很難做到的!”高發倉說,通過“四議兩公開”,群眾明白了村里為啥要集中土地種林,自己能從中得到啥好處,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才實現。
“關鍵是讓群眾知道權力在干啥。”高發倉說,“修戶戶通的水泥路時,放多少水泥、多少石子,村民都在一旁看著,現場監督。這樣,老百姓得了明白,干部也得了清白。”
干部想干的事,被群眾否定,在“四議兩公開”實行后的鄧州成為正常現象。腰店鄉燕店村支書牛正科說,2006年,干部們想引資120萬元建一個磚瓦窯場,黨支部提議后,村“兩委”會議順利通過,黨員會上也通過了。到村民代表表決時,總共65名代表,有40多人投了反對票。有村民說,磚場是個“地老虎”,太“吃地”。結果,建磚瓦窯場的事,最終被否定了。牛正科說:“過去,干部說了算,群眾不同意也不行;如今,干部沒這個權力了。”
2005年以來,鄧州被村民否決的重大提議有近百項。
讓每名黨員群眾都參與村級事務
“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推行后,普通黨員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陶營鄉徐樓村黨員姚英明說:“實行‘四議兩公開’之后,我們黨員的作用大得多了,村里重大事情必須經我們同意才行。”
群眾對黨支部的態度,也由懷疑到信任、由抵觸到協作、由疏遠到親近。當徐樓村第一座春蕾小學建成時,村黨支部第一次接到村民自發送來的感謝信。
2009年8月25日,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在陶營鄉徐樓村調研“四議兩公開”后,認為這是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的創造性實踐。
作為“四議兩公開”的“設計師”,劉朝瑞道出了其核心“功效”:讓村干部學會協商和妥協,讓大家都認同并遵守民主的程序和少數服從多數的“游戲規則”。
(本刊綜合摘編自“新華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