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博大精深,被后人譽為“百代用兵之祖、天下武學之圣”。用兵離不開帥,而對于帥,《孫子兵法》用了比較多的篇章進行闡述。
關于如何選帥的故事,歷史上有這么一段精彩的對話。
劉邦曾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說:“您最多能帶十萬人。”劉邦又問:“那么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劉邦反諷:“為什么百萬之將軍受擒于十萬之寡人?”韓信說:“陛下您跟我不一樣,我不過是善將兵,您是善將將。”
帥者,將將之人也。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帥”。如何當好這個“帥”?讀《孫子兵法》。我覺得為“帥”要把握以下之道。
縱觀全局之道
《孫子兵法》曰:“善戰者謀于勢。”意即,只有觀大勢才能謀大事。
西門子電器的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于1846年向歐洲宣誓:“我們決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出賣未來。”就是這樣一個不肯出賣企業未來的企業家,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西門子已走過了150多年的發展歷程。
同理,一個成熟的領導干部就應具備像西門子這樣的遠見和全局觀,這個全局包括區域經濟動態全局觀、行業發展趨勢全局觀、世界經濟格局全局觀等。正如畫一幅素描畫所要求的那樣,畫家一定要“看得立體,畫得立體;立體地看,立體地畫”,這個“立體”就是戰略視野和全局觀。全局觀要求眼光放長、放遠、放大,毛澤東曾說:“風物長宜放眼量。”
高明的領導者一定要高瞻遠矚,不能只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只看到樹木而看不到森林。歷史上不觀大勢吃虧的事例比比皆是。三國時的關羽,作戰勇猛,但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缺乏處理復雜的政治、軍事矛盾以及對全局的分析能力,最終大意失荊州。
如何培養大局觀?《孫子兵法》第一篇,就教人決策前從全局考慮,比如在決定作戰之前要“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意思是說,要通過對決定戰爭的五個基本要素進行對比分析,這五個基本要素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制。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對敵我雙方的綜合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必然趨勢:哪方的君主政治清明?哪方的將領有才能?哪方占有天時地利?哪方的法令能貫徹執行?
作為一名領導干部,要培養大局觀,必須具有正確的系統思維方式:登高以遠望,胸懷全局;信息需豐富,準確判斷;思維要活躍,標新立異;計劃要周密,果斷決策……這樣才能既總攬全局,又把握細節,做到舉重若輕,穩操勝券。
理性智謀之道
《孫子兵法》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意思是說,拉開戰斗序幕之前,就已“廟算”(古時戰前君主在宗廟里舉行儀式,商討作戰計劃)周密,充分估量了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開戰之后就往往會取得勝利;拉開戰斗序幕之前,沒能進行周密“廟算”,很少分析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開戰之后就往往會失敗,更何況開戰之前無“廟算”呢?
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當時項羽雖然兵敗,但尚有半壁河山,可惜項羽不會“廟算”,忍不得一時之氣,最后落個自刎的下場。蘇東坡用一句話概括項羽和劉邦之爭的勝敗原因:“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所以,理性的控制力,強調心理定力是為帥之才必不可少的素質。
《孫子兵法》又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把“智”列為將帥必備的首要素質,可見其重要性。一個人是否有智慧,是其能否成就一番事業的關鍵。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在作任何一項決定時,都要三思而后行。當然,在作決定時,首先要有智,要“謀貴眾,斷貴獨”,在謀劃的過程中廣泛聽取意見,真正決斷的時候要靠個人獨自的眼光,獨立思考,作出決斷。“將之智要超常,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如果只能看到一般人所能看到的東西,那不是為帥之才的素質。
識人用人之道
《孫子兵法》曰:“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意思是說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
謀的大小,跟人才能力的大小成正比。因此,作為領導干部,就必須具備識別人才、選好人才、用好人才的能力。劉邦本身沒有讀多少書,但他很會用人。張良、蕭何、韓信,一個是運籌謀劃之才,一個是治天下、安撫百姓、運輸糧草之才,一個是率兵打仗、攻城略地之才。項羽當時席卷大半個中國,實力高出劉邦很多倍,手下賢才也很多,但特別能干的范增卻沒有受到重用,在關鍵時刻,他也沒有領悟范增的暗示。在有道義的基礎上依然要求有識別能力、決斷能力,這是為帥的關鍵。
“善用人者不恃人。”善用人者不完全依賴某一個有才能的人。作為一個主帥,應該有能力掌控全局,要能駕馭有才干的人,不能完全為他人所控制。古代有很多觀察人才的辦法,比如“設之以謀,以觀其智”,即設置一個需要用智謀克服困難的情景,看他有沒有這種智慧;“試之以難,以觀其勇”,即安排他去處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看他有沒有勇氣;“煩之以事,以觀其治”,即給他很多繁瑣的工作,看他辦事有沒有干練的能力;“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即設計一個有利可圖的情景,看他是不是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即設置一個吃喝玩樂的情景,看他是否完全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其所不定者,觀其不逾”,即有些情景對其沒有約束,看他的把握有沒有超過一定的分寸……“喜之,以觀其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恭;遠之,以觀其不二;昵之,以觀其不狎。”這是古人非常好的總結。
剛柔并濟之道
《孫子兵法》云:“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意思就是說,一個將帥要管理好下面的士兵,必須剛柔并濟,要把士兵如嬰兒如愛子般看待,士兵們才不會怕死,才會勇往直前。
《孫子兵法》中又說:“示之以柔,勝之以剛。”所謂剛,就是法制。管子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意思是說天下的治理以法律作為統一的規則,治罪和獎賞都應該按照規則。和法家的“至剛”對立的是老子的至柔,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其領導藝術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以柔克剛。
作為一名領導干部,既要用剛性的制度去管人,同時又要從人性化的角度去愛護、關心下屬。孫子還有一句話是:“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如果寬容過度,導致上情不能下達,制度不能遵守,這就過了,所以作為干部要特別注意仁而有威。
(作者系中共榮昌縣委書記 圖:無牙子)
鏈接
《孫子兵法》名言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詭道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