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市委最近下發了《關于在全市機關干部中開展密切聯系群眾“三項活動”的意見》,要求在全市機關干部中深入開展“三進三同”、“結窮親”和“大下訪”活動。干部參加“三項活動”,既要身到,更要心到。為及時反映“三項活動”的進展,本刊從上期開始推出了專欄。本期選編的這篇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是萬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譚德成同志的調研成果(因版面有限進行了壓縮,全文請見“七一網”、“中國當紅網”)。希望大家都積極響應市委的號召,扎實開展好“三項活動”,并及時將體會文章等成果寄給編輯部,我們將在刊物或網站及時刊出。
他們在任時,被農民群眾視為官,一邊忙于家務,一邊料理村務;他們卸任后,又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起早摸黑種地,卻依然心系群眾……目前,萬州區共有離任村干部7790人,任村主要干部20年以上的達1964人,連續任村干部時間最長的52年。
3月26日下午6點,我乘車前往位于渝鄂交界大山深處的鄉鎮。這個周末,吃在農家,住在農家,我先后走訪三個鄉鎮四個村五位離任老支書。他們的境界,讓我又一次受到深刻的教育。
無論是在任,還是離任;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身處逆境,他們的心中始終裝著黨
白土鎮五龍村年逾70歲的譚發文,年輕時事事干在前,群眾個個稱贊,18歲時入黨,1986年擔任村支書,1995年離任。
在昏黃的燈光下,坐在鐵爐邊,他說:“是當時的駐村干部黃緒碧介紹我入黨的。”他流暢地背誦出入黨誓詞。
冉真福,是五龍村的一位老支書。1956年,他開始挑起村支書擔子,1991年離任。走進他的家門,只見房間的墻壁上,整齊地貼著我們黨四代領導人、十大元帥的畫像。他說:“看到他們,我就看到了黨。”談起入黨,老支書眼里泛出喜悅的光芒。盡管他年歲已高,入黨已達56年,可他仍清楚地記得遞交入黨申請書、被黨組織吸納為預備黨員、轉為正式黨員的確切日期。
老人一個勁地念叨黨的政策好,說村里社社都通公路,有的還到了戶,現在“腳不下地,到處可去”;說家里實現了電燈、電話等電氣化,“兒孫們不管走多遠,都喊得答應”……說著說著,他激動地站起來,動情地唱起歌:“火車在飛奔,車輪在歌唱,裝載著木材和食糧,運來地下的礦藏,多裝快跑快跑多裝,把原料送到工廠,把機器送到農莊……”這歌聲,傳遞著老支書對黨的一往情深。
普子鄉碗廠村位于七曜山谷底。86歲的老支書劉守財就住在這里。劉守財1953年入黨,上世紀50年代任過兩年鄉黨委書記,1962年回村任支書,1978年離任。老人一雙腳長年腫痛,步行困難,長期吃藥。雖然他的眼睛不再清朗,可每天堅持收看電視,了解黨和國家的大事,視力漸漸模糊后,就靠耳朵耐心地聽。他將胡錦濤總書記“我們都希望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讓我們一起繼續來打拼”的話,完完整整地背了下來。他感慨地說:“我要檢討,總書記要求我們打拼,我老了,不行了,愧對黨啊!”字字句句,飽含著老人對黨炙熱的情感。
年華易老,信念不滅。歲月流逝,離任老支書們不再年輕,有的甚至過著清貧的日子,但他們對黨的忠誠、對黨的摯愛,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退,并沒有因為境遇的改變而淡化。他們不僅口中掛念著黨,更重要的是心中裝著黨。
他們在艱難環境中盡心竭力為農民群眾辦好每一件事,可他們從不索取,一心想到的是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走訪的三個鄉鎮,距離萬州城區都有上百公里,山高坡陡。
普子鄉土廟村與湖北省接壤。73歲的女支書賀太芬就住在這里。她18歲入黨,上世紀50年代初擔任村農協會主任,后來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那時,每月只有三塊錢誤工補助,孩子又小,她白天干活掙工分,晚上背著小孩翻山越嶺去開會,有時還要挨家挨戶做工作。
賀太芬的老家在長江邊的太龍鎮,嫁到土廟村以前,在太龍鎮任過九年大隊長。2009年,萬州區決定對早年離任村干部按任職年限給予適當補助。她老家所在村的村民在三峽移民中已全部外遷,當我主動提出幫她核查檔案、解決離任補助時,她連聲說:“黨已經這樣關懷我了,我不能給組織添麻煩。”就是這樣一位如今沒有任何收入的老黨員,面對本可以領取的任職補助,她沒有斤斤計較,一心想到的是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任村干部期間,我帶領群眾打通了公路,修建了人飲池,安上了電燈,現在想起來格外開心。”談起在任干的幾件漂亮事,地寶鄉龍河村老支書黃遠福津津樂道。
1977年擔任村干部、1979年入黨的黃遠福,從農業技術員一直干到村支書。上世紀90年代,他帶領村干部,和農民群眾一道,苦干了整整一年,修通了從地寶鄉場到村里的十公里公路。公路終于修通了,原來住在高山上的86戶村民紛紛遷到公路兩旁居住,生活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后來,他又爭取資金,發動群眾修建了人飲池,讓80%的村民吃上自來水。
2001年,黃遠福患上直腸息肉,不得不動手術。出院后,他又投入工作,帶病堅持到2004年村級班子換屆,實在撐不住了,才離開村支書崗位。
經受歲月的打磨和病痛的折磨,黃遠福行動明顯吃力。身體雖然垮了,可他從未對黨組織提出過要求。他說:“走在公路上,無論遇到哪位村民,都會停下腳步問候我,叮囑我注意休息,我知足了!”
在其任,盡其責,不計名利,不圖回報。這些老支書們的人生境界,在今天顯得彌足珍貴。
離開村干部崗位,雖然身為百姓,但他們仍然懷揣一份責任,不讓黨員這一榮譽褪色
老支書冉真福1991年離任后,仍在發揮余熱。幾年來,白土鎮發展煙葉產業,農民增加了一大筆收入。去年,鎮里鼓勵大戶承包土地種煙,在土地流轉中,他帶頭拿出自家的一畝多承包地,為村民作出示范。村民冉瑞才不愿干,影響了土地流轉進程,他蹣跚著腳步,主動上門做工作。冉瑞才終于開了竅,愉快地拿出承包地,確保了土地流轉順利推進。
普子鄉碗廠村推進農民新村建設,一些村民在土地調整時漫天要價。關鍵時刻,老支書劉守財以每畝低于其他村民要價一萬元的價格,與村里達成土地調整協議,使新村建設快速推進。
老支書譚發文有五個子女,全都在外打工。可他不愿給子女增添負擔,仍和妻子一道辛勤勞動,一年下來,水稻、玉米收成分別達到1000多公斤。他和老伴年年喂上幾頭肥豬,收入超過3000元。
他們哪怕自己身陷困境,仍把群眾的困難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使出最大的力氣幫助群眾。
老支書賀太芬體弱多病,每年醫藥費都在2000元以上,又無收入來源,全靠兒子的贍養費過日子,每筆開支她都記在賬上,生怕多花了一分錢。汶川地震后,老人交了十元特殊黨費。她說,我是一名無能的共產黨員,捐不出更多的錢為災民分憂。91歲的村民何興菊家庭貧困,兒子患有癡呆癥,賀太芬每年都要買一些年貨前去看望。去年下半年,賀太芬的病有所好轉,勉強能夠外出活動,她到山上砍了三捆柴,送給困難村民孫國秀。她說:“我只有這個能力,但這是我的一番心意,只要有一口氣,就要服務群眾一天。”
身為百姓,不忘責任。共產黨員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老支書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黨員的責任。
他們對黨充滿著赤誠,從心底期盼著黨群關系越來越密切,我們的事業越來越興旺
五位老支書都發出一個共同的心聲,希望黨的事業永遠興旺發達。
青壯年農民紛紛外出打工,農村發展黨員的源頭幾近枯竭。老支書賀太芬擔心農村黨員隊伍青黃不接,急切地建議上級黨組織高度重視黨員發展工作。
黨員隊伍思想和黨員干部作風等問題,是五位老支書集中關注的話題。老支書劉守財動情地說:“我是清白的,沒用過集體一分錢,一輩子沒給黨抹黑。但黨內還有一些腐敗分子敗壞了黨的聲譽,對黨員干部的管理一定不能遷就,黨員干部的形象好,我們身為黨員也感到驕傲,也活得有面子些。”
談到干部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時,老支書黃遠福說:“聽說一些干部擔心到農民家吃住會添麻煩,其實我們不怕麻煩,從內心深處非常歡迎機關干部來村里轉一轉,來家里坐一坐、聊一聊,怕的是他們來了之后擺架子做樣子,如果是這樣,確實不如不下來。”
老支書們發自肺腑地說,希望上級黨組織能正視農村面臨的各種矛盾,解決長期積累下來的遺留問題,在化解矛盾中服務群眾,在服務群眾中轉變作風,在轉變作風中融入群眾,不斷融洽黨群干群關系。
(作者系萬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