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你好。
透過上個世紀60年代出生的老疏浚工孫接力的來信,我們看到了一個父輩對“80后”、“90后”農民工的擔心,“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咋能說丟就丟?”而透過上個世紀80年代出生的農民工彭帥的來信,我們看到了一位年輕人在城市的迷茫,“我為啥游走在城市的邊緣?”
仔細品讀兩封來信,可以明顯發現“父輩”與“子輩”間,存在著明顯的價值差異。老疏浚工注重傳統價值的傳承,而新生代農民工更注重個性的張揚。
一個“看不懂”,一個“不屑干”,這背后到底折射出了什么?
當年初出現大面積的“民工荒”時,一些企業老板談起新生代農民工,大都一臉的無奈:“寧愿四處打探,也不愿安下心來苦干”;“進廠后寧愿少賺錢,也不愿多加班”;“出力不大干活少,提的要求卻蠻多”……
在他們眼中,“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在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等方面,與老一輩農民工簡直沒法比,“他們大多圖舒服、重體面、蠻浮躁”。
而換個角度看,一直處于失語狀態的農民工,已悄然完成了更新換代和結構轉型。他們不再“穿著邋遢的衣衫,扛著蛇皮袋,眼神迷惘”。對于就業,他們大聲地喊出:“寧愿挨餓也不去掏大糞!”
兩者的矛盾沖突,歸根到底是“父輩”和“子輩”在傳承傳統美德上的價值差異。
不可否認,父輩們出大力流大汗的吃苦耐勞特征,一方面緣于勞動本色,另一方面也是緣于農耕時代的勞動條件,而社會發展給新生代農民工所帶來的,是更多從事有知識含量、技術含量工作的機會。其能否吃苦耐勞,也更多地表現在能否注重工作效率和帶來更多收益上。
無疑,吃苦精神是永遠都需要的。但硬要新生代農民工都具備老一代農民工的吃苦耐勞精神,認為城市臟累苦的活,理所應當由農民工來做的話,那所折射的,就是潛意識中對農民工的偏見,而這是需要加以修正的。
與老一代農民工比起來,大約一億人的新生代農民工有著非常突出的個性特點:少了些吃苦耐勞能力,多了些躁動不安。他們衣著入時,多數會上網,熱衷打游戲,他們聽MP3,舉辦生日Party,甚至喝著可樂吃著漢堡交著網友……從表面上看,這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好像變“刁”了,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他們的這些追求,并非不切實際和不應該,而恰恰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是時代前進的一種趨勢,是農民工走向現代社會的一種潮流。
事實上,拋開戶籍而言,從農村外出務工的這一新生代群體,目前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農民工了。他們與城市年輕人一樣,成長于開放的市場經濟社會,除了戶籍上尚未抹掉一個“農”字,其經歷和閱歷,與同齡的城市人幾乎沒有什么區別。唯一不同的是,這些新生代民工,既融不進城,也回不了鄉,成了城市的“邊緣人”。因此,他們無法規劃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過且過的心態相當盛行。
所以,我們不能看低他們符合生活邏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正當追求,不能用老觀念來看待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他們實際上已是現代工人隊伍的一部分,社會應尊重他們合情合理的權利訴求,為他們實現平等發展、平等融入城市和獲得平等待遇等,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和空間。
當然,新生代農民工在進入城市的初期,仍然要向孫接力這樣的老一輩農民工學習,學習他們像老黃牛一樣扎扎實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樂于奉獻的品質。而這些品質,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他們身上的凝聚和體現。如果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愿做,尤其是斷然拒絕一切臟累苦的活路,那么,在激烈競爭的城市中,要想有立錐之地確實很難。
當初,“孫接力們”進入城市后,不抱怨、不放棄,以自己的勤勞勇敢去應對。無論崗位是好是差、工作多臟多累,他們總是能夠堅守,打拼到底。結果是,他們在給城市和國家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走向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如今,政府和社會對農民工已給予了更多關懷,農民工的奮進之路亦更加寬廣,新生代農民工也大可以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式。但老一輩農民工身上體現出的民族韌性,卻始終值得傳承和發揚。新生代農民工有了現代意識、現代知識與技能,又能發揚老一輩農民工的優秀品質和奮斗精神,就更有利于實現新的追求目標,就能在傳承中張揚個性,從城市“邊緣人”變為真正的“城市人”!重慶市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
譚剛強
2010年3月21日(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