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荀子 《成相》 詩體學 意義
摘 要:荀子《成相》在《荀子》三十二篇中別具一格。《成相》的詩體學意義早已超越其思想內涵,影響久遠而又廣泛,成為后世許多文學樣式的胚模。荀子《成相》的功績在于它不僅保存發展了民間詩歌樣式,而且尤為重要的是使得七言這種一直在民間發展的詩體形式,提升為文人創作。為后世文人創作七言開創了先河。《成相》為后世的諸多文體的形成、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顯示了荀子《成相》在我國詩體學發展史上的承前啟后的地位和獨特而非凡的意義。
一、荀子創作《成相》釋因
先秦時代,先有《詩經》再有《楚辭》,《成相》既非“詩經體”,又非“楚辭體”,而只是在民間流傳發展的一種歌謠體裁,荀子為什么會選擇《成相》這樣的體裁來寫作,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詩經》的主要研究者和傳授者,但他沒有采用“詩經體”。這篇作品應是他晚年蟄居楚地蘭陵時所作,當時《楚辭》正風靡一時,但他也沒有采用“楚辭體”。而是選擇《成相》這種民間形式,原因何在?是我們必須要解答的問題。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從“成相”和“相”等基本概念說起。關于“成相”一詞的意義,較早予以解釋的是唐代楊倞的《荀子注》,楊倞說:
以初發語名篇,雜論君臣治亂之事,以自見其意,故下云“托于成相以喻意”。
朱熹《楚辭后語》云:
相者,助也,舉重勸力之歌。
古人對于“相”的解釋很多,與其本義比較接近的是《禮記·曲禮》中所說“鄰有喪,舂不相”、“如瞽無相”。
根據以上注釋推測,《成相》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一種在民間流行的類似歌謠并和唱有關的曲調形式。據史料記載,《成相》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在《逸周書·周祝解》中記載了一首相辭:
天為蓋,地為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軫,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天地之間有滄熱,善用道者終不竭。
關于《周祝解》的寫作時間,清人陳逢衡《逸周書補注》說:“通篇悉用韻語,似銘,似箴,蓋直開老氏《道德》之先,匪特作荀子《成相》之祖”。現代學者經過研究,認為《周祝解》當成書于戰國中期,那么《成相》這種文體至遲產生在戰國中期。考察戰國時代的社會背景,我們會發現由于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進步,日常生活中雙音節詞越來越多,民間對于雙音節詞語入韻的探索也越來越成熟;韻文中的四言和三言都進一步趨向實字化,四言詞組和三言詞組之間在節奏和語法關系上相對獨立,出現了四言詞組和三言詞組以不同方式連綴成句的現象。而《成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基本是以“三三七四七”的句式為一個單元,繼而勾連成長篇。三言與七言一起誦讀時,七言又可分為四言和三言兩部分,這樣就會形成“三三四三四四三”這樣的節拍,如此就使得過于單調急促的三言節奏在讀到七言時得以緩沖。連續使用這樣的組合,就會形成節奏快慢的交替,于整齊中富有變化。從音韻上來看,凡是“三三七四七”句式,首句不論,第二句三言和七言一定押韻,也就是說在《成相》的句式中至少要押韻三次。如《成相》首尾句:
“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悵悵。”(劃線字同押陽部韻)
“臣謹修,君制變,公察善思論不亂。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貫。”(劃線字同押元部韻)
這樣就造成了它在音韻上非常自然地形成一種音節流暢跌宕、聲情婉轉、錯落有致的藝術效果。其特有的響亮明快的特點使得這種句式格外鏗鏘悅耳、諧美動聽,使作品增加了清新活潑的韻味。
《成相》也正是基于這種有規則的節奏變化,才能深植于民間,成為長盛不衰的歌謠形式。《成相》這種體裁發展到荀子時代,其形式已經頗為成熟。荀子學識淵博,他之所以選擇這種成相體體裁,其目的就是用民間流傳的詩歌形式來通俗地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如上所述《成相》既容易上口又便于寫作而且易于傳播,因為喜聞樂見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那么荀子選擇這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易為人所接受的形式來宣傳自己的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當《詩經》、《楚辭》盛極一時之后退出歷史舞臺時,我們由衷地敬佩荀子的遠見卓識,他在詩體的選擇上確實慧眼獨具。
二、荀子《成相》對七言詩發展的影響
在七言詩的發展歷史上,尤其不應該被忽略的一個人就是稍晚于屈原的荀子。荀子的《成相》①不僅保留了先秦時期流傳的除《詩經》、《楚辭》之外的獨特的詩歌形式,而且對于七言詩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此,杜國庠先生早在1944年《論荀子〈成相篇〉——介紹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學》中指出:“荀子不但是一位批判綜合了以前學術的大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理解運用了民間文學的富有創作力的文學家。他的《成相篇》恰好就是代表了他這兩方面的作品。”②
《成相》是荀子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七言雜言詩,他對于流傳于民間的七言體式的自如改編,使得七言這種一直在民間發展的詩體形式,一躍而成為文人筆下的創作,為后世文人創作七言開創了先河。
荀子《成相》五十六章除個別章節外幾乎都采用了“三三七四七”句式③,每章基本上有兩句七言,總計131句七言(而不是一般學者們認定的132句,因為第二十一章只有一句七言)。
從題材來看,《成相》沿襲《荀子》三十二篇的一貫主題,論述為君治國之道。荀子借古《成相》曲的歌謠體制在文中揭露了政治黑暗,抒發了憂憤之情,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國家既治四海平。”
在用韻方面,第二十一、二十二章或單句或脫字無法判斷,其余每章兩個七言句中,除第六、十、二十、四十九章外,兩句七言都押同樣的韻,如第一章、第二章中:
愚暗愚暗墮賢良!如瞽無相何倀倀!(劃線字同押陽部韻)
愚而自專事不治。群臣莫諫必逢災。(劃線字同押之部韻)
荀子《成相》中五十章兩句七言都押同樣的韻,占總數的92.9%,如此大的比例說明《成相》中七言用韻已經非常講究,而且技巧已相當純熟。
在節奏上,131句七言中有48句七言由于雙音節詞語的大量使用,使得句式完全符合后世七言詩“二二三”的節奏特點。這一比例比《詩經》、《楚辭》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與《楚辭》中七言的句句有虛字不同,荀子《成相》131句中有54句七言完全實字入韻,沒有出現虛字,而像《楚辭》中的大多數七言句那樣第五字句腰用虛字的句子僅有15句,這就比《詩經》中的七言單句、《楚辭》的“四言+虛字句腰+二言”的七言句模式有了質的飛躍!
從以上詩體特征的分析來看,似乎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七言詩與《成相》等流傳在民間的歌謠關系更為密切,七言詩的發展可能更大程度上受到來自《成相》等先秦歌謠的影響。
荀子以文人身份創作的一直不為文人所重視的七言句不僅在《成相》中數量眾多,而且句式十分整齊,節奏合乎規范,韻律非常和諧。這在此前以及后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決無僅有的現象。由于荀子對民間流傳的七言體歌謠的自如改編,創造性地使得七言這種一直在民間發展的詩體形式提升為文人創作。不僅豐富了七言的內容,擴大了七言的表現領域,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七言的品味,為后世文人創作七言開創了先河。
三、荀子《成相》對其他詩體發展的貢獻
荀子《成相》在《荀子》三十二篇中別具一格。《成相》的詩體學意義早已超越其思想內涵,影響久遠而又廣泛,為后世許多文學樣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荀子《成相》的詩體學意義,首先表現在民間文學方面。由于荀子保存了先秦時代《成相》辭這一獨特的民間形式,使得這種難登大雅之堂的體裁在典籍中得以保存,并流傳后世。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為吏之道》說明這是當時通行的一種文體形式,整理小組就簡文本身考證,證明“戰國晚年到秦始皇時期”這種形式已在世間流行。④《為吏之道》竹簡里載有成相辭八章。從句式上看,基本是“三三七四四三”句式,在整理出來的八章里有10句七言。從用韻情況來看,除第一章外,其他各章都押同一韻部。而且其章末之“四、三”式結句,已趨向于七字的結合,這充分說明詩歌的句子正在向七言句發展。
流傳后世的“成相體”還有《漢書·藝文志》“雜賦類”中記載的“《成相雜辭》十一篇”,可惜沒有留存下來,《藝文類聚》輯有淮南王劉安的《成相篇》殘篇數字。這都說明《成相》這種詩體在秦漢時代仍然流傳。
對民間文學的影響,還體現在歌謠諺語中。如漢代歌謠:
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后漢書·廉范傳》載《蜀郡民為廉范歌》)
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后漢書·公孫瓚傳》載《獻帝初童謠》)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后漢書》志第十三,載《桓帝初天下童謠》)
茅田一頃中有井,四方纖纖不可整。嚼復嚼,今年尚可后年饒。(《后漢書·五行志一》,載《桓帝末京都童謠》)
此外《桓帝初城上烏童謠》、《時人為周澤語》、《時人為貢舉語》、《民為淮南厲王歌》、《鮑司隸歌》、《上郡歌》等歌謠中明顯地帶有《成相》的痕跡,“三三七”句式的運用是它們的共同特色。
曹魏時期的歌謠《滎陽令歌》:
滎陽令,有異政,修立學校人易性,令我子弟恥斗訟。
這些詩句顯然都是帶著《成相》的痕跡,形式工整而且七字句的形式已經比較穩定了,這是詩歌向七言發展的必然傾向。朱師轍先生認為:“以上起首兩三字句,一七字句,或全有韻,或只有二韻,皆以模仿《成相》而來。”⑤
另外《成相》對漢樂府民歌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漢樂府民歌與《成相》的體式都有很深的淵源關系。如漢樂府民歌《戰城南》、《平陵東》: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此外《鼓吹曲辭》中的《漢鐃歌十八曲》中《思悲翁》、《艾如張》、《上之回》;《相和歌辭》中《薤露》、《蒿里》等也都帶有《成相》的體式特點。
荀子《成相》的詩體學意義其次表現在對文人創作的影響。從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受荀子《成相》影響的痕跡。如晉代陸機《百年歌》:
一十時,顏如蕣華曄有暉,體如飄風行如飛,終朝出游薄暮歸,六情逸豫心無違,清酒將炙奈樂何,清酒將炙奈樂何。……
唐宋時期,文人們也較多地使用這種形式來進行詩歌創作。如唐代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兵車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白居易的五十首《新樂府》中,有二十首都是采用這樣的形式來開頭的,足以看出這種詩體影響的深遠;而正是通過這些創作,使得“三三七”句式成為后世七言歌行常用的句式。甚至在宋詞中也可發現荀子《成相》的痕跡。如陸游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成相”最終通過“詞”這種文人文學形式實現了“漸漸脫離民間,成為正統文學的一體”⑥。
荀子《成相》的詩體學意義在于它不僅保存發展了流傳于先秦時期的除《詩經》、《楚辭》之外的獨具特色民間詩歌樣式,而且尤為重要的是使得七言這種一直在民間發展的詩體形式,提升為文人創作。為后世文人創作七言開創了先河。并且承上啟下,為后世的諸多文體的形成、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顯示了荀子《成相》在我國詩體學發展史上的承前啟后的地位和獨特而非凡的意義。
作者簡介:秦立,張家口教育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①王先謙:《荀子集解》(卷十八),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57頁。
② 杜國庠:《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65頁。
③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2頁。
④ 見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⑤ 杜國庠:《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83頁。
⑥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海書店,1984年版,第3頁。
參考文獻:
[1]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唐作籓.上古音手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139.
[4] 支菊生.荀子《成相》與詩歌的“三三七”言[J].河北大學學報,1983,(3):131-135.
[5] 姚小鷗.“成相”雜辭考[J].文藝研究,2000,(1):88-99
[6] 葛曉音.論漢魏三言體的發展及其與七言的關系[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57-63.
(責任編輯: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