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籍近現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浙江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傳統書畫發展的重鎮,歷史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門類齊全。浙江區域長期以來獨特而深厚的文化積淀,直接地造成了該區域相對穩定有序的繪畫傳承脈絡與繪畫風格特征,同時也孕育了一大批引領畫壇的繪畫大家,創造了經典、豐富的藝術成果。
如果說浙江區域的文化傳統是影響浙江繪畫進程的核心基因的話,那么基因所衍生出來的眾多畫家,以及以西泠印社、中國第一所高等美術學府“國立藝術院”為代表的繪畫社團與機構則是促成浙江近現代繪畫繁榮發展的兩大基本動因,并使浙江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美術精品的寶庫。
同時,近現代浙江繪畫培育了不同類型與高度的畫家群體。他們是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乃至學術史、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他們為主線建筑的近現代浙江繪畫,必然是有深度、學術與思想的。
比如“清末海派四杰”中的蒲華和吳昌碩,都是浙江人士。吳昌碩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于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力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
再比如黃賓虹,原籍安徽歙縣,出生于浙江金華。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他擅長山水、花卉,并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他繪畫的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新安畫派疏淡清逸的畫風對黃賓虹的影響是終生的,六十歲以前是典型的“白賓虹”。
此次展覽選取了浙江籍近現代中國畫名家蒲華、吳昌碩、黃賓虹、諸聞韻、陳之佛、潘天壽、陸維釗、吳葬之、張書旃、葉淺予、張振鐸、余任天、李震堅的精品力作170余件,是對浙江近現代繪畫成就的一次展示,并通過此展進一步弘揚近現代浙江的水墨文化,提升浙江本土美術、美術家的地位及影響力,更深層次地研究浙江美術、美術家的價值、內涵、創造性。
巴黎和前衛藝術:古根漢姆收藏展
“巴黎和前衛藝術:古根漢姆收藏展”是古根漢姆藝術博物館50周年慶祝系列展覽的最后一場,展出了18位藝術家的34件作品,其中包括康斯坦丁·布朗庫西和亞歷山大·考爾德杰出的雕塑作品。
在20世紀的前幾十年,大批的畫家和雕塑家移民巴黎,使巴黎成為國際先鋒藝術的大本營。這些藝術家帶來了他們多元的藝術規范,同時又吸收和發展了最新的創作形式,而這些新的創作形式體現了他們對于當地傳統的尊重和個人興趣的發揮。雖然這些藝術家與巴黎藝術學校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他們并不拘泥于學院派的范式,而是聯合起來表達對學院派的顛覆。
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意義的創新應該屬于立體主義的出現,這個名字是在1908年由法國批評家路易·佛克塞勒(LOUlS Vauxcelles)無意間創作出來的,他本意是想表達對這種創作方式的嘲弄。立體主義的先鋒實踐者是喬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舯畢加索。他們兩位在1907年第一次見面,由于受到保羅·塞尚對于幾何構建的啟發,他們創立了這個簡單和多面的創作形式。這項新的創作方式從1914年開始以令人吃驚的速度蓬勃發展起來,并促進了其他藝術家對這種理念的進一步發展。
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低潮后,巴黎的前衛藝術家重新開始了藝術活動。這種出現于1913年的創作理念綜合了立體主義,以獨特的明亮色彩,豐富的點綴形式,波紋式的線條,圓形和各種鋸齒狀的圖形為其主要特點,并在1930年代被廣泛地接受。超現實主義因布列頓(Andre Breton)在1924年公開發表其第一個超現實主義作品而確立,而超現實主義的推崇者們也可以歸為巴黎藝術學院的一份子。這些藝術家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從事創作,并試圖通過一些支離破碎的圖片和不對稱的物體,以及一種隨性和揮灑的繪畫方式,來表達壓抑的渴望,幻象以及潛意識。
隨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世界藝術的中心隨著大批歐洲藝術家,其中包括很多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逃難到紐約而發生了轉移。Leger,Matta和伊夫·唐吉(Yves Tanguy)等都在這個時期遷居到了美國。美國雕塑家Calder在1933年就早早地從巴黎回到了美國,他帶回了一種藝術理念,并將它們發展為一種運動和平衡的表達方式,這種創作理念深受阿爾普(Jean Arp)和米羅(JoanMiro)的影響。另外一些藝術家,如米羅和畢加索則仍然留在歐洲,但是他們在那個時期經常會去美國開展覽,這使得年輕輩的美國藝術家們得以接觸到他們的作品。隨著二戰的結束和抽象表現主義的出現,巴黎前衛主義的主要代表們則被迫離開了世界藝術舞臺的中心。
塔放瑞光蘇州博物館館藏展
瑞光塔又稱“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其建塔歷史在蘇州諸塔中僅次于虎丘云巖寺塔。1978年4月,蘇州文管部門在該塔的第三層塔心的磚龕內發現了許多珍貴的文物,經過鑒定考證,這批文物有以硬黃紙墨寫《佛說相輪陀羅尼》一百零五卷、《佛說天地八陽經》一卷,碧紙金書《佛說阿彌陀經》一卷、《梵文大隋求陀羅尼經咒》一卷(北宋),黑漆嵌螺甸經箱(唐、五代),真珠舍利寶幢(北宋),彩繪四大天王像內函(北宋);銅質金涂塔兩座(五代);地藏、觀音、如來佛菩薩像九尊(宋)等,令人感興趣的是這批文物大部分同佛教的密宗有關,對于研究密宗在五代南方的傳播及其對北宋初期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黃金旺族:內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于金虎年初舉辦“黃金旺族;內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以內蒙古博物院為首,集結十個博物館共同展出U5組件契丹草原文物,包含黃金、瓷器、玻璃、服飾、馬具、兵器、生活器物等,橫跨春秋戰國至宋遼,不僅看到草原文物的瑰麗豪放,更可感受游牧民族對太陽的向往,想象那些金飾披掛滿身的馬上悍將,綠泱泱的草原中奔來一道迅疾的金光,一如陽光破云而出的燦爛。其中備受矚目的遼代三大墓葬:耶律羽之墓、吐爾基山墓、陳國公主墓。是猖獗盜墓下的幸存者,也是中國考古的重要發現。墓室里金銀首飾、琥珀玉器等琳瑯滿目的珍寶,曾在日本創下百萬參觀人潮的佳績。
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
吳冠中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在油畫與水墨領域往返耕耘,融匯中西繪畫意蘊,作出了深入的探索和巨大的貢獻。繼1995年及2002年贈送畫作給香港后,吳冠中2009年再次贈送33幅畫作。展覽展出的這批作品大部分是吳冠中于2Dc5至2009年的新作,包括12幅油畫及21幅水墨,充分體現他對香港的深厚感情。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給吳冠中頒授了榮譽博士學位。香港藝術館將以吳冠中歷次捐贈,連同館藏共計51項展品,特舉辦此專題展覽。
打開塵封的記憶——中國民間手寫家書展
展覽展出3000多封從清朝至今的名家家書,這160組(件)3075封各具特色的手寫家書是從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所征集的四萬封家書中精選而來的。這些家書實物均為手寫原件,其中最早的寫于清乾隆年間,最晚的則寫于2009年,內容涵蓋了清代以來的各個重要歷史時期名家的家書、如黃興、蔡鍔、陶鑄、鄧子恢、沈鈞儒、帥孟奇、項南、周揚等名人的家書手稿。本次展覽分為古代家書、清代家書、民國家書、抗戰家書、軍旅家書、五十年代家書、六七十年代家書、改革開放三十年家書、兩岸家書、海外飛鴻、留住家書十一部分,按家書寫作年代為序,以通信人為展覽單元,勾勒出中國家書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
天地·生靈方楚雄的世界
在當代工筆花鳥界,方楚雄的繪畫面目是別具一格的,畫面中淡淡溢出清新而質樸的氣息,仿佛在娓娓訴說著畫家的真摯情懷。平和生動的動物形象,幽美寧靜的田園詩意,能使人暫忘卻復雜的現實,進入一片與世無爭的心靈家園。方楚雄的藝術魅力在于對海派充滿書卷氣息的筆墨語言和嶺南畫派長于狀物傳神的寫實技巧的融會貫通。此外,他還拓展了傳統工筆花鳥的題材。本次展覽對方楚雄自1970年代以來各個階段的精品力作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力求全方位地展現方楚雄的藝術世界。
畢加索:主題與變奏
展覽展出近100件畢加索各個時期的作品,從畢加索通過版畫進行創作,到其早年的“藍色時期”,再到后來的“立體主義時期”。展覽呈現了畢加索在不同時期進行的實驗和探索,比如使用版畫進行創作使得畢加索的藝術開始變得生動。展覽中有一系列作品則展示了畢加索如何步一步從一名現實主義藝術家轉變為一名抽象藝術家。展覽中還有一個系列作品則揭示了畢加索藝術創作過程中女性形象的轉變,這種轉變既體現在女性作為創作對象上的變化,也體現在女性作為畢加索創造力的催化劑功能的變化上。
當代舞《女書》
“女書”是記錄湖南省江永縣一帶方言的文字,由于只在當地婦女中流傳,故泛稱女書。它是世上迄今唯一的女’生文字,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香港著名編舞家黎海寧以這種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并以香港女作家西西的《解體》及黃碧云的小說為靈感,引領舞者以優美的舞姿串聯成動人心弦的段落,將古今女性的情感呈現于《女書》之中,在女書瀕臨絕跡的年代,重新解開女性心中的秘密。《女書》是黎海寧探討女性題材的“女性三部曲”的壓卷之作,2007年于香港首演。隨后馬上成為焦點話題,更憑著黎海寧出色的編舞及舞者楊怡孜精彩的演出奪得兩項“香港舞蹈年獎2008”。
去“青年OCATIT劃”首展
“去”展是OCT五周年慶典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誕生于2005年的OCT當代藝術中心,如今已經迎來了5周年慶典。策劃人根據《辭海》中對“去”的第2、第3、第4、第5、第6和第8種釋義,即“過去的”、“去除”、“失去”、“距離”、“去哪里?”分別延伸了展覽5個部分的小主題,結合對當今青年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這條道路上面臨或者經歷過的各種狀態的想象與思考,以各種形式的藝術方式呈現。除了“去——‘青年OCAT計劃’”。首展,同時展出的還有“零距離:OCT五周年慶典展”。
未來總動員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珍藏展
英國文化協會自20世紀30年代末期開始搜羅世界各地的英國藝術作品,協會的8500余件藝術藏品被公認為全球最精美的英國當代藝術收藏之。作為英國參與2010上海世博會的重要項目之一,英國文化協會將40位知名藝術家的89件英國當代藝術精品帶到中國。此次展覽的40位參展藝術家中有12位“特納獎”獲獎者,21位曾獲得“特納獎”提名,其中包括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史蒂夫·麥奎因(SteveMcOueen)等等,因此這次展覽是一場來自英倫的當代藝術饕餮盛宴。
花朵的童話世界:比阿特麗克斯·波特與瑪麗·巴克的插畫藝術
比阿特麗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喜愛將身邊的小動物擬人化,用繪畫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和想象。英格蘭湖區是她靈感特殊的來源,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使她創作出著名的“小書”系列。瑪麗-巴克(Cicely Mary Barker)是英國著名的女畫家,喜歡畫精靈花仙。她的花仙風格獨特,不像英國傳說中的精靈那樣縹緲,那樣瞬間即逝。她的花仙是群有著各色蝴蝶翅膀的人間兒童,帶著笑意在花叢中嬉戲。英國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出兩位藝術家的插畫藝術,把人帶人一個童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