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全球拍賣行引入電話競拍這一形式,第一次消除了拍賣的空間距離。如今,科技的進步為拍賣開啟了另一扇窗:網上競價。盡管爭議不少,但在線拍賣的成交數字卻不容小覷。世界兩大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都發展出各自的網上拍賣系統。而一些新興的藝術品交易網絡機構,如英國的ATG則擔當起了網上拍賣的中介,為全世界450位拍賣商提供服務,其中也包括中國的嘉德、華辰、崇源以及保利拍賣行,在國外拍賣行不允許進入中國內地的禁令下,這一舉措也被認為是西方拍賣行在以香港為跳板以及與中國內地拍賣行進行授權之后的另一參與中國藝術品拍賣業的方式。英國的《經濟學人》雜志近期刊登了一組稿件,對日益顯現優勢的網上競拍以及西方拍賣行通過網上競拍對中國拍賣業展開的攻勢進行了關注。如果進行大膽猜測,互聯網隊后是否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拍賣行?又是否將成為西方拍賣行進人中國內地的突破口?
從電話到網絡:藝術品市場實現全球化
幾個世紀以來,不管你是要競拍一只綿羊還是一個瓷器,拍賣方式都是舉手叫價。20世紀60年代,全球拍賣行引入了電話競拍這一形式,但人們對它的接受過程比較緩慢。通過該形式,大多數潛力買主在電話中向拍賣行喊價,省去了在現場苦守進行一輪又一輪叫價的麻煩。
如今科技的進步為拍賣開啟了另一扇窗,網上競價。不過各拍賣行對此反應不一。英國寶龍拍賣行的歐洲和中東首席執行官馬修·格林(Matthew Girling)反對網上競價這一方式,他表示,“當前我們不會構建網絡交易系統。”蘇富比拍賣行則擁有一個界面優雅的網站,該網站允許顧客瀏覽拍賣目錄,查詢1998年之后的所有交易數據,以及實時獲得幾場拍賣的結果。但該網站不提供除葡萄酒以外其他商品的在線競拍服務。
相比之下,佳士得拍賣行將網絡拍賣貫徹得最徹底。每場拍賣開始時,拍賣師先向現場的競拍者致意,然后再望著攝像頭問候在線競拍者。其他拍賣行覺得這種做法不過是演了一出戲,目的是為了讓在現場的競拍者覺得自己是跟全世界的人在一起競拍同一個物品。盡管如此,在線拍賣的成交數字卻不容小覷。
2008年,佳士得拍賣行稱其在線競拍系統的交易總額達到5700萬英鎊,網上競拍的拍品超過其全部拍賣品的五分之。而且超過四分之一的網上競拍者是剛進入拍賣領域的新手。大部分網上競拍者分布在美國和英國,其次是法國、意大利和荷蘭。在線拍賣中最具競爭力的是手表、珠寶、紅酒、攝影作品這些類別。2008年網上售出拍品的均價為6000美元,也有競拍者為網上競拍斥巨資,比如2008年4月一把名為“彭妮”的史特拉迪瓦立提琴在紐約以130萬美元天價售出,買主是位之前并不知名的俄羅斯在線競拍客人。
拍賣場上的購買心理對現場競拍者更有利,現場競拍者身處觀眾席中,所以更易判斷同處一室的競爭者出價是否已接近自身極限。佳士得在其高端當代藝術品夜場拍賣引入在線競拍模式的過程中步履緩慢。但在最近一場戰后意大利經典作品拍賣會上,一幅繪于1940年代,描繪海邊匹白馬的喬治·德·基里科油畫,以43250英鎊的價格被一名在線競拍者收入囊中,這一價格包括了傭金和稅費。
佳士得相信不必花費太多成本便可將在線競拍的巨大潛力挖掘出來。佳士得亞洲區總裁安德魯·福斯特(Andrew Foster)評論道“我能說的就是這是一項極具價值的投資,12個月之內它就能實現盈利。”
其他拍賣行也在馬不停蹄地發展在線競拍業務。一家名叫ATG傳媒(ATG Media)的英國公司在互聯網展示其客戶的拍賣目錄并且允許買家參與競價,目前它的客戶名單中已有450名拍賣商。而且ATG正打算將在線競拍業務發展到中國。網上拍賣:西方拍賣行進入中國的突破口?
中國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在“文革”時期,人們不允許持有、繼承或者交換新中國之前的藝術品。直到1992年,大陸依然禁止拍賣行的存在。然而,2008年,中國第一次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國。根據專業調查公司“藝術經濟”(Arts Economics)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大概有5萬名藝術品交易商。而根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在“2009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國際論壇”上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文物拍賣企業為224家。國外拍賣行正在努力從中國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中分一杯羹,但西方藝術拍賣行遙望中國的目光中同時昆雜著“渴望”和“擔憂”。盡管中國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然而目前國外的拍賣行依然不允許進入中國內地,但他們在想方設法規避這樣一條禁令。
蘇富比的方法是通過其香港的分部來參與中國藝術品拍賣。而佳士得則走了另一條路一從2005年起,佳士得與北京永樂國際拍賣公司簽署了特許權協議,以這種方式來參加中國藝術品拍賣。現在,英國的ATG公司不僅僅嘗試在網絡上進行試驗,而且已經在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邁出了一大步。
通過ATG的網站“The-Saleroom,com”,它已經為全世界450位拍賣商提供了服務。只需要很少的費用,ATG就可以把拍賣商的拍賣圖錄掛到網上,允許競拍者對不同場次的不同拍品進行競價。同時,ATG還實時進行網上拍賣現場直播,對買家和競價者而言,觀看網上直播和親自參加拍賣會只有一步之遙。
在2009年11月底,ATG第一次在中國測試了它的網上系統,并且與中國4家大拍賣公司簽署了協議,包括北京華辰拍賣公司、上海崇源拍賣公司、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以及中國嘉德拍賣公司。
為了在中國推行網上競拍業務,ATG與一位名叫蔣琪琪(音)的上海年輕企業家建立了合作關系。蔣琪琪在開拓公司業務的同時還在牛津大學攻讀東方藝術學博士學位。蔣女士的公司在The-Saleroom.com發布廣告,而且開發了一款具有中文操作說明的網上應用軟件,這樣,有興趣的競拍人就可以隨時更新每個拍品最新的競價情況。
上述的四家拍賣行在2009年11月開展了一系列的拍賣會,一共推出4000多件拍品,包括有書畫、瓷器、佛教藝術及其各種雜項等。這些拍品的競價非常激烈,中國嘉德推出的一件張大干的《溪山初雪圖》預估價為380萬元人民幣,但成交價達到620萬元人民幣。而保利推出的一個雍正時期瓷器預估價為2800萬元人民幣,但成交價達到6780萬元人民幣。共有20多人參與了網上直播和網上競價。
2010年2月,與ATG簽署協議的另一家拍賣行——上海崇源拍賣行首次與西方拍賣行一起運行其第一次的網上拍賣。崇源計劃舉行一個葡萄酒拍賣專場,隨后是英國格拉斯哥一家叫McTears的拍賣行舉行一場威士忌的拍賣會。中國這場拍賣在下午5點舉行,也就是在英國的上午9點。格拉斯哥的競拍人可以觀看在上海舉行的現場拍賣直播,當然,上海的競拍人也可以通過網絡觀看在格拉斯哥舉行的威士忌拍賣直播。
2010年5月,ATG準備將它在中國的項目做進一步的推進——希望可以進行首次的現場競拍。ATG的銷售總監西蒙·貝爾蒂(SimonBerti)說一“拓展我們在中國的業務被證明是充滿激情和充滿回報的。去占據藝術品市場全球化浪潮的先鋒位置是一件非常充滿挑戰和激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