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陽老名土郭篤士先生能詩文,善書畫,兼通篆刻。以其胸中所蓄甚厚,故其筆下一丘一壑,逸氣橫生,格調高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藝術大師劉海粟蒞穗,邀其南湖共住近月,嘆為國手,遍為延譽,謂:“篤土之畫,不可以法度限之。”自是聲名著于粵中。當其寒時,曾擺對聯攤于街頭,因不堪人譏其書“瘦而無肉”,憤然擲筆而去,其性格傲岸若此。曾請同邑后學林大衛刻“年逾六旬初學畫,余生且作再生觀”之印,既為敦勉后學,亦以自況。
張蘭夫、張樹人昆仲同居香江,亦儒亦商,好讀書,無煙茶酒之嗜。蘭夫擅詩,曾作《夢樓春》傳奇,教坊傳唱。晚年于家鄉鷗汀捐建暢然樓養老院。樹人精鑒藏,亦能詩。每年正月初五,則專程返梓廣邀盟友作迎春詩酒之會,垂十余年而不替。曾與饒宗頤先生合撰《廣濟橋志》。香港回歸之際,以春秋史筆,寫成《香港回歸紀事詩》五十首。晚年所藏書畫悉數贈與汕頭市博物館。
王鼎新為近世潮汕書壇名宿,以張黑女為根砥,而以行草之筆出之,靈動而不板滯。昔年在滬上主持南強書局,傳播馬列。建國后任澄海副縣長,“文革”中被誣,遭榜掠致死,年八十矣。夫人恩愛甚篤,每逢周末,輒備食物,令兒送去,蓋家人恐其不勝悲痛,諱其死訊也。余十數載苦搜其法書一紙而不可得,不意數年前于新加坡得一佳聯,亦勝緣也。是次飯后,隔鄰即一雜物店,擺些半新不舊之物。余信步而入,見角落處雜亂推些書畫,而偽者居多,無甚可觀。正擬移步時,忽見最底處有一對聯,隱約間見簽條有“王鼎新”三字,打開果是典型之“黑女體”,心中狂喜。遂佯問店主:“作者為誰々”店主以俞建華所編之《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翻檢。余笑曰:“若斯編有名則價任索。”彼聞言即把書合上。余曰:“此破破爛爛之物,價值幾何?”誰知彼聞言大為不悅,堅不肯賣。余自知失言,磨之良久,始以坡幣三百元購得,為斯行最大之收獲也。(附圖)
東莞鄧祖頡(1919—1995)名壽康,字碩臣,號有強,晚號銅嶺山人,齋名萱北堂,鄧爾雅侄。日寇藺邑期間,避居香港,得鄧爾雅親炙治小學,習篆書,尤以書法最為肖似,解放后以“歷史反革命”入獄二十余年,晚年僻居陋巷,潦倒困頓,故其名鮮有知者。曾有弟子問及篆書之法,答曰:“伯父爾雅先生篆取籀文之三分而小篆七分,予書三分小篆而七分籀文也。”(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