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石刻藝術展長期展覽
山東地區石刻藝術源遠流長,漢代畫像石、漢魏碑刻、北朝佛教造像、唐代摩崖石刻等等,無一不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展覽展出百余件漢畫像石和北朝的佛教造像,以及其他些歷史時期的石刻作品。漢畫像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漢代先民們用簡練的線條,精巧的構圖,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創造的不朽藝術作品。賈智淵妻張寶珠等造像是北朝時期佛二菩薩的背屏式佛造像的代表作品,楊瓚造塔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唐代石塔精品,均是國寶級的珍貴文物。
雍雅華章,漢代貴族生活
漢帝國幅員遼闊,社會經濟發達。兩漢合共四百多年,為中國歷史上年代歷時最長的帝制王朝,而這時期所形成的思想學說和文化傳統,到今天仍然發揮著它的影響力。馬王堆漢墓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中出土的各種文物,正好讓人們深入了解漢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和當時物質文明的發展。此次展覽透過馬王堆漢墓及其他長沙遺址出土的百多件珍貴文物,從宴饗文化、養生保健、衣飾美容及典籍收藏等各方面介紹漢代貴族生活的情況,從而突顯漢代豐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筆有千秋業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里,了無古今的隔閡。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202、204陳列室常年推出“筆有千秋業”常設展,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專門展出歷代的書法作品,旨在呈現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及其發展脈絡。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藝術品非常浩瀚,展品三月一換,很多展品要相隔很久時間才會展出第二次,所以能在“筆有千秋業”展中欣賞到哪幅作品,全憑個人的緣分。
中國清代外銷瓷展
瓷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漢代甚至更早,中國就燒造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從明代萬歷時期開始,中國的克拉克瓷大量遠銷歐洲市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粉彩和琺瑯彩瓷的燒造達到歷史上的頂峰。外銷瓷在此時大量運銷海外,僅在18世紀的一百年中,中國瓷器輸入歐洲的數量,據最保守的估計,也在6D00萬件以上。17~18世紀,清代外銷瓷以其晶瑩的質地、美麗的色彩吸引了歐洲上流社會的關注,西方宮廷貴族競相收藏,視若拱璧。同時向海外輸出的還有中國外銷家具、紡織品、壁紙、金屬器等,與外銷瓷一起,刮起在歐洲設計領域持續一百多年的“中國風”。
英國的被罩藝術(1700~2010)
被罩不僅僅是一種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表達復雜個人情感的載體,同時,被罩的發展變化也反映著歷史的變更。展覽共展出65件制作精美的被罩,大部分來自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收藏,也有部分被罩是從其他機構借展,向人們展示了300年來英國的被罩制作工藝。除了傳統工藝的展示,還有翠西·艾敏、特納獎得主格里森·佩里等當代藝術家為此次展覽特別創作的作品。如艾敏的裝置作品《與我的過去相遇》是一張裝飾和擺放著刺繡和嵌花被子、床單、窗簾、羽絨被的大床,展現了她生活中痛苦和絕望的時刻。
女王與國家,史蒂夫·麥奎因裝置作品展
該展是英國戰爭藝術家史蒂夫·麥奎因(SteveMcQueen)的一個項目,展覽名稱是“女王與國家”。史蒂夫·麥奎因曾獲得英國適納獎,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系列類似連版郵票的印刷品。這些“郵票”是以2003年到2009年在伊拉克戰爭中陣亡的英國士兵頭像為主題,每一幅作晶都是由160張郵票大小的陣亡士兵的肖像組成。展覽的開幕和閉幕時間也有特別的含義,開幕當天是英國軍隊進駐伊拉克7周年紀念日,而閉幕當日是英國軍隊從伊拉克撤軍一周年紀念日。
普契尼歌劇《賈尼·斯基基》
歌劇《賈尼·斯基基》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獨幕喜歌劇三聯劇中的其中一部,這也是普契尼一生的唯一一部喜劇題材歌劇,1918年首演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歌劇取材于但丁的《天堂喜劇》,它成功地繼承了意大利喜歌劇的傳統,劇中充滿了諷刺和喜劇色彩。這部三聯劇分別是《外套》、《修女安杰麗卡》和《賈尼·斯基基》,其中后者尤其受觀眾歡迎。作品將普契尼大師描寫19世紀佛羅倫薩的喜劇作品以鋼琴伴奏的小劇場歌劇形式呈現,該劇場景精簡,情節緊湊,人物生動,音樂優美,深得喜歌劇創作傳統的精髓,是普契尼大師一部具有獨特意義的代表作。
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歷程·繪畫篇(1979~2009)
該展立足于從中國立場出發和中國藝術的當代性建構學術視角,力圖客觀、真實而全面地反映歷史文化藝術情境。通過展示19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和作品,對30年來中國當代藝術脈絡、思潮和史實進行系統梳理,從而成為中國當代藝術30年來一次綜合的研究呈現。展監共展出8D多位藝術家的100余組件作品,從嚴肅的歷史觀出發,客觀學術地全面梳理、回顧中國當代藝術30年的成就。參展藝術家包括劉小東、陳丹青、丁方、羅中立、石沖、舒群、尹朝陽、周春芽等。
“蝴蝶效應——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展
展覽以深圳為地理依托,集合了來自大陸和港、澳、臺兩岸四地的17位藝術家進行交流、創作,希望借以提示出兩岸四地文化藝術的特殊_生和共同的文化認同。“蝴蝶效應”這一名詞是由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于1963年提出的。借助這概念的比喻與象征在于,兩岸四地的異質同構,都以各自的方式繼承和延伸著中國文化的內涵或進行中國文化現代性的進程,在這一共同的現實系統中,四地文化藝術相互依存的互文性正可視為藝術上的“蝴蝶效應”現象。參排展覽的兩岸四地藝術家共17位,展出裝置、影像、行為藝術等多媒介作品共18件。
視覺藝術 東西論劍
展覽展出來自中國大陸的11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包括有蔡磊、羅氏兄弟、馬堡中、牟伯巖、沈敬東、石良、宋永平、孫平、唐志岡、張宏圖、鐘飆。這些作品以多樣的創作手法,異曲同工地表現了中國社會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凸顯出的種種句題。此次展覽旨在將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推向西方藝術史學標準的視角,以此強調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舞臺上逐漸凸顯的地位,并在兩種相異的文化問搭建起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