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吠陀文明。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是雅利安人入侵階段,史稱吠陀時代與史詩時代。史詩時代是由于此時出現的兩部重要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而得名,又分為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的早期吠陀時代和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的后期吠陀時代兩個階段,前期社會屬原始部落性質,后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奴隸社會。由于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人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這段時期稱為后期吠陀時代。
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一波又一波地南下,尋找新的居所。這群來自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翻過伊朗高原,越過興都庫什山口,進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地區。馬蹄聲驚醒了緩緩流動的印度河河水,白皮膚、高鼻梁的入侵者擾亂了黑皮膚、塌鼻子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的平靜生活。“雅利安”出自梵文“Arya”,意即貴族,從種族來說,這些人是當今地中海人的同胞,同屬印歐語系。由于他們還處在野蠻狀態,所以在早期吠陀時代,盡管這些入侵者自稱為“雅利安”,意即高貴的人,而當地人被他們蔑視地稱為“達薩”或“達休”(男女敵人),但他們的社會經濟是十分落后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后,集中居住在旁遮普有大片草地供放牧牲畜的多雨地帶。后來。他們漸漸地擴散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他們的擴張最初很緩慢,因為手頭可用的工具只有石斧、青銅斧和銅斧。但是,約公元前800年時,鐵得到采用,擴張的步子大大加快了。這時,主要活動由畜牧業改為農業。此外,恒河流域的季風氣候也使栽稻成為可能。在旁遮普,栽稻比種小麥和大麥的產量要高很多。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這是野蠻人的遺風。手工業較前有一定的發展,文獻中提到的職業比較多。如木匠、鐵匠、金匠、珠寶匠、弓弦匠、織席匠、陶匠等,甚至還有制飲料的人、剃頭匠、送信人、擺渡人、鼓手等。這表明,勞動分工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商品交換還處在物物交易階段,母牛為大筆交易中的價值單位,也出現了放貸牟利之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密度的中心從西北部轉向東部,東部成為最初的強大王國的所在地,恒河平原的部落讓位于王國,旁遮普和喜馬拉雅山山麓的部落讓位于共和國。在這些早期國家中,恒河下游區域的摩揭陀王國由于地處兩條主要的商隊路線上,又控制著鐵礦豐富地區,故而很快強盛起來,超越其他國家。摩揭陀憑借自身的有利條件,后來成為孔雀帝國和笈多帝國形成時的基地。
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是原始社會式的自然崇拜,信奉原始的吠陀教,對象征自然力的神靈表示敬意,崇拜的主神竟多達3399位。到后期吠陀時代,即約公元前7世紀,隨著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國家的出現,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婆羅門教也形成了。婆羅門教有一套比較系統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教義,其具體內容是:一、最高信仰為梵天。認為梵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和創造者,宇宙萬物和人的“自我”(即靈魂)都來自梵,人們只有通過抑制七情六欲,超脫現實的苦和樂,虔誠信仰梵天,才能使自我復歸于梵天,即達到婆羅門教的最高理想境界——“梵我一致”。二、吸取了土著居民靈魂輪回轉世的宗教觀念,創造了“業力輪回”的理論。所謂“業力輪回”,就是人在現實生活中必造業,一造業必有果報,有果報就要經歷靈魂的輪回轉世。而輪回轉世的好壞,則取決于前世的善行或惡行,即現世的境遇都是前世善行或惡行的果報。三、婆羅門教為各等級制定了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達摩”(法)。認為凡是遵守達摩的,死后可升天,不遵守者則轉生為首陀羅或動植物。此外,婆羅門教還大力宣揚神創四種姓說,力圖說明四種姓是神意決定和永恒的。
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特產,西方人通常稱此為“卡斯特制度”,印度人稱此為“瓦爾納制度”,瓦爾納意即顏色、品質或膚色。這種制度在早期吠陀時代就萌芽了,進入次大陸的雅利安人,自稱為“雅利安瓦爾納”,即把自己當成貴族集團,而把當地居民稱為“達薩瓦爾納”,意即敵對集團。隨著雅利安人的內部分化,部落中出現了平民與貴族的差別,平民稱為“吠舍”(Vis,氏族成員的意思),貴族稱為“羅舍尼亞”(Kajanya,意即發光,引申為顯貴的意思),后貴族內部又分化為軍事貴族和祭司貴族,這樣就形成四個種姓的胚胎。
第一種姓是婆羅門(Brahmana,意即梵天所生),他們主管宗教祭祀,屬特權貴族階層。他們壟斷了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權力,而且其中一些人參與政權。第二種姓是剎帝利(Ksatriya,權力的意思),他們是從“羅舍尼亞”發展而來的軍事行政貴族集團。他們的基本職能是充當武士,國王也屬于這一種姓。第三種姓是吠舍,他們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平民,主要從事農、牧、工商。吠舍中有富人,也有窮人,他們在政治上無特權。第四種姓是首陀羅(Sudra,可能是“小人”或“陷入悲哀處境的人”之意),主要由被征服居民組成,但也有一些失去公社成員身份的雅利安人。這一等級的人主要從事農、牧、魚、獵及各種低賤的職業,他們不受法律保護,不能參加宗教儀式,屬于“一生族”,即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而前三個等級屬于“再生族”。再生既然具有人教性質,也就具有相應的人教手續。再生的標志是在手腕上纏上絲線,印度傳統婚禮中必然有給高種姓新娘纏上絲線的儀式。再生后,高種姓的印度人便宣告成為吠陀信仰者,開始了人生的四階段歷程。第一階段是學習期,男孩子將跟從一位婆羅門種姓的導師學習梵文、《吠陀經》、禮儀以及他所在的種姓應當遵守的教規德操,女孩子則將丈夫視為導師跟從學習。第二階段是家居期,這個階段同樣要接受嚴格的指導,遵守達摩,并且要履行三項職責:一是報答祖先,結婚生子;二是報答神靈,進行祭祀,供奉犧牲;三是報答導師,教育自己的妻兒。第三階段是林修期,當一個人頭發白了,額頭皺紋深了,孫子孫女出世了,他就可以將家產托付給兒子,攜妻子進入森林歸隱、修道。第四階段是苦行期,這是人生修行的最高階段。一個林修中的男子如果想要苦行,他就得將妻子遣回家中(因為女人既不能單獨林修,也不能長途苦行),讓家人為自己舉行葬禮,脫離與家庭的關系,從此成為了無牽掛的人。由于達到苦行階段的人已經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他們不再被達摩限制,也不被種姓限制。苦行之人甚至比神還受尊重,因為印度的神祗還有配偶,他們超越了神的存在。他們每到一個地方。一座神廟,會受到當地印度教徒的優待和朝拜。
在四個種姓中,前兩個等級是統治階級,后兩個等級是被統治階級;前三個等級有公民權,后一個等級無公民權。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為什么念念有詞的婆羅門是第一等,而掌握軍政實權的剎帝利是第二等呢?這是由于婆羅門是“王者師”,一個婆羅門可以是幾個國王的顧問,帶有國際性,而剎帝利只是一國之主。另外,婆羅門念咒、占卜等方術也影響著國王的行政及軍事行動。此外,首陀羅也不等于是奴隸,也有雇工等。所以種姓制度不是階級劃分,而是一種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