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桑德奇用一臺5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找到了劍橋射電源第三星表上第48號天體(3C48)的光學對應(yīng)體。他發(fā)現(xiàn)3C48的光譜中,在一個奇怪的位置上有一些又寬又亮的發(fā)射線。1963年,美國天文學家馬丁·施密特發(fā)現(xiàn)在3C273的光譜中具有與3C48類似的現(xiàn)象,通過仔細研究,他發(fā)現(xiàn)這些發(fā)射線實際上是人們早已熟知的氫的發(fā)射線,只不過朝著紅光的方向移動了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它們具有非常大的紅移。由于在光學望遠鏡中觀察,類星體與普通的恒星看上去似乎沒有區(qū)別,因此得名類星體
類星體的命名統(tǒng)一在前面冠以類星體的英文縮寫QSO,然后加上類星體在天球上的位置坐標。例如:類星體3C48,位于赤經(jīng)13h35m,赤緯+33°,于是命名為QS001335+33。
計算表明,類星體的輻射功率遠遠超過了普通星系,有的竟達到銀河系輻射總功率的數(shù)萬倍。而它們的大小又遠比星系小,這就提出了能量疑難,也就是說:類星體如此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它們的能量機制是什么?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觀測技術(shù)的提高,類星體的謎團開始逐漸被揭開,觀測到了類星體的宿主星系,并且測出了它們的紅移值。由于類星體的光芒過于明亮,掩蓋了宿主星系相對暗淡的光線,所以宿主星系之前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在望遠鏡上安裝了類似觀測太陽大氣用的日冕儀一樣的儀器,遮擋住類星體明亮的光,才觀測到了它們所處的宿主星系。
類星體與一般的那些“平靜”的星系核不同之處在于,類星體是年輕的、活躍的星系核。由于類星體具有較大的紅移值,距離很遙遠這一事實可以推想,我們所看到的類星體實際上是它們許多年以前的樣子,而類星體本身很可能是星系演化早期普遍經(jīng)所的一個階段。隨著星系核心附近“燃料”逐漸耗盡,類埋體將會演化成普通的旋渦星系和橢圓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