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1世紀人類開發宇宙的第一個目標是月球,那么還有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球——火星,它是除金星之外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將是新世紀人類征服宇宙的另一個目標。
早在100多年以前,就廣泛地流傳過關于“火星人”的故事。為了查清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科學家們先后做了許多探測工作。目前人們已經初步看清了火星的真實面貌。美國和蘇聯陸續向火星發射了十幾個無人探測器和無人著陸器。大量就近觀察和實地測量表明,火星是一個荒涼的世界,不存在任何生命。但是,不少科學家認為,火星的環境與地球差不多,完全有可能存在某種形式的生命。因此,科學家制訂了下一步的探測計劃,他們不僅打算發射無人飛船到達火星表面,選取需要的土壤和巖石標本送回地球研究,而且還準備發射載人飛船,把航天員送上火星,以期最終揭開火星生命之謎。
當然載人火星飛行是新世紀航天史上最宏偉的飛行計劃,因為它的特點是飛行時間比較長,有效載荷重量也相當大。據估計,完成火星往返飛行一次需要二三年之久,遠遠超過現今航天員在空問安全停留的最高紀錄。科學家預言,如果兩名航天員在火星上著陸,飛行中所用的各類飛船、給養和燃料的總重量將有1600多噸,遠遠超過今天任何運載工具的運載能力。很顯然,載人火星飛行的難度,要比載人登月大得多。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些科學家設想,第一步,在后發射“水星漫游者”機器人,將它們像傘兵一樣降到火星表面,取樣并運回地球,為人類登上火星開路。第二步,在航天員到達火星的前兩年,將帶有火星車和配有發動機的航天器送往火星,后者可把航天員從火星表面送回繞火星飛行的軌道。第三步,在21世紀中葉,由載人飛船把6名航天員送往火星,他們將用9個月的時間飛抵火星軌道站,2名航天員留在軌道站執行支援任務,其余4名航天員乘坐火星著陸器進入火星大氣層,在接近火星表面時,讓著陸器像直升機那樣平穩地垂直降落在預定的著陸地點。
航天員也許要在火星表面停留一個月左右,也許要工作半年。他們將駕駛火星車四處實地考察,廣泛收集各種土壤、巖石標本,當各項任務完成之后,航天員們將登上上升飛船,攜帶珍貴的標本飛離火星,進入火星軌道與軌道站會合。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將換乘小型運輸飛船,離開火星軌道返回地球。
當然,在21世紀,人類除了去火星之外,還可能有一個去處,那就是土星的衛星泰坦星,即土衛六。
土星是太陽系里最美麗的帶光環的行星。它的體積比木星小一些,但仍比地球大70倍,是太陽系里的老二。它共有123顆衛星,分別編號為土衛一、土衛二……其中第六號衛星取名泰坦星。土衛六是太陽系中第二大衛星,比地球的衛星——月亮還大!
泰坦是希臘神話中的巨神族。泰坦星的大氣層中,90%是氮,6%是甲烷,剩下的4%是氫。大氣壓力是地球的1.5倍,但由于它的表面溫度為-140℃,所以其大氣密度是地球海平面的4.5倍,風速也不大。
許多科學家認為,泰坦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一個星球,而且認為該星目前的生化狀態同地球生命進化初期的狀態十分相似,一切都處在超冷環境中。盡管這個星球上可能不存在生命,但在它表面的大氣層中存在著大量豐富的生命史前期的有機化合物,這就是人類或其他星球生命生存的基礎。要實現人類飛往泰坦星的最大障礙是空間運輸,由于單程飛往這個星球需要3年時間,所以必須使用第二代太空運載措施——熱核火箭。此種火箭不但推力大,而且還可以利用泰坦星上那取之不盡的甲烷作助燃劑。這樣,就可以對泰坦星進行長期深入的觀察并能夠使航天員回地球。土星是太陽系里的第二大行星,由于受觀測手段的限制,長期以來對土星的認識是模糊的。隨著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和“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探測器,先后飛到土星附近進行近距離考察,使人們大開眼界
從探測器發回的照片上,人們驚奇地發現,在土星光環的平面圖上,竟有成千上萬個環。它們密密麻麻好像唱片密紋一樣。據測定,這些環是由眾多的直徑7.6厘米~900厘米的碎石塊和冰塊組成。“旅行者2”號探測器還發現了土星的第17顆衛星,土鼠的家族一下子成為太陽系中的第一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