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栗子馳名四海,膾炙人口。地處燕山山脈的河北興隆、遵化、遷西一帶是粟子的主產區,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有“燕秦千樹栗”等記載。西晉陸機為《詩經》進行疏證時也說:“栗,五方皆有。唯漁陽范陽(今河北涿州一帶)生者甜美味長,他方不及也。”燕冀的栗子以良鄉、遵化所產最負盛名,果形秀美、風味獨特。
“天津甘栗”傳美名
清代中葉以來,天津成為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經濟中心,大量的栗子正是通過天津大碼頭推向全國市場的,因此博得了“天津甘栗”的美名。天津栗子一直是出口創匯的中國特產名品,甚至是有些國家特別指定的進口食品,備受歡迎。
天津人、北京人尤其喜歡吃糖炒栗子。成書于清代初葉的周簀的《析津日記》中說:“蘇秦謂燕民雖不耕作而足以棗栗,唐時范陽為土貢,今燕京市肆及秋則以煬拌雜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頗甘,以御栗名。”這里所說的“以煬拌雜石子爆之”便是糖炒栗子的雛形。
秋冬之際,在天津街邊常可見賣栗子的攤販,現炒現賣。一個個伙計揮動著鐵鏟,隨著“嘩嘩”的翻炒聲,一鍋鍋外皮褐紅油亮的栗子出鍋了。糖炒栗子講究趁熱吃,剝開皮。熱氣燙手唏噓,滋味松軟香甜,堪稱冬日圍爐夜話的佳食。光緒年《津門紀略》記載,天津城東門牌坊下的鄭三糖炒栗子遠近聞名,鄭三在門口掛著“揀選遵化栗子”的招牌,他親手逐個精挑細選,炒時不斷添加糖稀,炒出的栗子又甜又面好脫皮,口碑極佳。不僅僅是鄭三,天津的大街小巷里到處都有糖炒栗子的高手。筆者收藏有一張清末民初的“門票”。它是老天津南閣東鄭記糖炒栗子攤在為顧客打包后覆在包上面的小廣告紙。紅色紙簽,簡單文字,但宣傳內涵已顯現出來。
胡蝶愛吃糖炒栗子
“電影皇后”胡蝶的少年時代與天津有著頗深的情緣,包括糖炒栗子、津味包子在內,這座城市的諸多細節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08年,胡蝶出生于上海,乳名寶娟。胡蝶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胡少貢在姐夫唐紹儀(后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提攜下出任京奉鐵路總稽查,胡家的居所從此就在京奉鐵路一帶輾轉。1915年,胡家移居天津。此時的小胡蝶已顯露演藝才華,她經常能模仿出天津特色的叫賣聲。比如,她隨父親到北站游玩,聽到小販吆喝“又香又脆的天津鴨梨,一毛一個”,被她學得惟妙惟肖。
客居天津的胡蝶在圣功學堂(教會學校)讀書,并正式取名胡瑞華,她后來在《胡蝶回憶錄》中說。學校管理很嚴格,“只有下了課的時候,走出校門,我和胡珊才像兩只飛出鳥籠的鳥兒。踢毽子,跳繩,玩夠了,一個銅板買一個肉包子或是買一大堆糖炒栗子,再花一個銅板就可以叫輛黃包車回家。”
馬三立買栗子趣事
相聲大師馬三立早年常到勸業場大觀園演出,有一天演出結束后,馬三立與在臺下看節目的常寶華(稱馬三立為三叔)~同回家。他們途中路過文利食品店,那里的糖炒栗子和小糖堆兒最有名。馬三立于是進店要買栗子給常寶華吃。
恰巧遇到個不懂禮貌的店員,見他們二人前來非要馬三立先說一段相聲才給稱栗子。馬三立說這里不是演出的地方,不太好滿足他的要求,以后會送票給他的。可店員不依不饒,馬三立只好說:“非讓我說一段那我就說一段,但我說相聲跟你們賣貨一樣,是有價錢的。”剛說了幾句,店老板來到店中,當即狠狠批評了那個店員。店員誠惶誠恐。非要白送栗子給馬三立賠罪不可。而馬三立卻大度地說:“不收錢等于謝絕我呀,你還讓我下次再來嗎?”馬三立付了錢拿著栗子臨走時還不忘對店員幽默道:“對了,你聽我相聲還沒給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