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看到里面有不少地方寫到了吃,品味了一番,私下里有一種感覺,原來,《儒林外史》里寫到的吃,大多是平民的美食。
《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腌魚和臘肉是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難得的兩種佐餐小菜。王冕十歲時,家貧,母親無奈,只好讓他輟學去給秦老家放牛,王冕在秦老家就能吃到腌魚和臘肉,懂事的王冕有時候就拿塊荷葉包了腌魚和臘肉帶回家給母親吃,使得這兩種小菜里彌漫著一種溫暖的親情。
古代的文人大概也和現在的小資青年一樣,喜歡浪漫的情調,《儒林外史》里就寫到了文人的野餐:一擔食盒,一瓶酒,食盒上掛著一塊氈條,來到柳樹下,鋪下一塊氈,把食盒打開,食盒里有干鹿肉。想一想,春暖花開的陽春時節,和幾個朋友坐在柳樹下,一邊暢飲,一邊吃著干鹿肉,微風輕拂,談興蓬勃,再加上酒肉飄香,這樣的生活真是賽過神仙。野餐里真正的情趣,現在已經很難擁有。很難吃到味道鮮美的千鹿肉,這也讓人未免惆悵。
《儒林外史》中說。廟里的一個和尚把村里的富戶送的敬佛的油拿來炒了菜吃,于是,村里的幾個人去找和尚問個究竟,那和尚陪著小心,等幾個人發完了牢騷,就拿出一把鉛壺,撮了一把苦丁茶葉,倒滿了水,在火上燎得滾熱,給那幾個人吃。和尚烹茶的方式不僅別具一格,而且,拿出來的茶食也別有風味,有云片糕、紅棗、瓜子、豆腐干、栗子、雜色糖等。那時吃茶當然要配茶食,最奇的是,眾人吃完了茶和茶食,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和他們一起吃了。和尚是不許吃葷的,可是,這個和尚竟吃牛肉,讓人不禁為之稱奇。也許,牛肉就是平民的美食,是遍布民間的,連廟里也不例外。
《儒林外史》里,別的廟里也能見到葷腥,比如,王舉人上墳,遇到了雨,無奈,他只好到廟里借宿,在廟里吃飯的時候,王舉人的管家捧上酒飯,雞、魚、鴨、肉堆滿了桌子,王舉人坐著吃了,收下碗去。第二天早上,天色已晴,王舉人起來洗臉穿衣,上船離去了,廟里的地面上撒了許多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廟里的人掃了一早晨,才打掃干凈。
《儒林外史》里還寫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拜訪王冕,王冕親自到廚下烙了一斤面餅,炒了一盤韭菜,然后親自端了出來,陪著朱元璋一起吃。唐朝詩人杜甫說“夜雨剪春韭”,在蔬菜中,韭菜被許多人視為凡品,但是,王冕卻用它來招待了皇帝,實在有趣。看來,世間的食物和人一樣,原本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關鍵在于審美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