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請您回答我這樣一個問題,您真的想要得到幸福嗎?
可能您會覺得奇怪,這還用說嗎?誰不想要幸福啊?
哦,您想要得到幸福啊?您確定嗎?
面對這樣的追問,您會認為我的腦子大概出問題了。天下哪個人不想要幸福啊?
其實,這還真不是廢話,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雖然每個人都想要幸福,但是真正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幸福的人有多少呢?恐怕只是鳳毛麟角吧?事實是。那些想要幸福卻沒有得到幸福的人,占了大多數。
那么,是不是他們沒有能力使自己得到幸福?還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獲得幸福?不可否認,或多或少確實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說出來也許您不相信,這么多人與幸福失之交臂的真正原因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每天在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是得不到幸福的!”幸福女神一看他們不歡迎自己,也就和他們擦肩而過了。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難道有的人一邊渴望得到幸福一邊卻告訴自己得不到幸福?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并不在少數。
打個比方。假定一個人想去某個地方,他用盡了一切能夠動用的資源,想盡了一切能夠想到的辦法,向這個地方前進。可是他一邊邁著步子向目的地行進,一邊卻在不斷告訴自己:我到不了目的地了……我不可能到目的地了……那么,這個人最后能夠到達目的地嗎?
也許您會覺得不可思議,可是在我們身邊確有不少這樣的人,一邊努力向自己心中的目標前進,可是一邊卻在告訴自己不可能達到那個目標。不信的話,想一想您聽過沒聽過這樣的話:“我這輩子算是完了”、“我也就是這個水平了”、“我真的不是干這個的材料”。恐怕您不僅聽過,沒準兒自己還說過吧?
“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動物約束起來反復給予電擊,動物不能逃脫,只能眼睜睜地挨電。在后期的實驗中,將動物移到一個可以逃脫的環境中,它們只要邁過一道簡單的柵欄就可以安全逃脫電擊。令人吃驚的是,所有經歷過無法逃脫電擊的動物。都放棄了逃脫的努力。只是被動地接受一次又一次痛苦的電擊,而沒有邁過那道使它們進入安全環境的門檻。
Seliigman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由于在過去反復努力不能擺脫困境,被試個體以后在面對危險時會出現一種全面否定性的認知,以至于無力去擺脫困境。
無獨有偶,類似的現象在生活里面并不少見。在泰國等南亞國家,很多大象被馴養做家畜。象的主人隨便找一根繩子就可以把一頭重達幾噸的成年大象拴在路邊的樹上,而大象居然就老老實實地呆在那里,根本不去掙脫繩子逃跑!奧妙就在于,大象很小的時候,主人用很粗的鐵鏈來拴它,小象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掙脫,于是最后干脆放棄了逃跑的努力。隨著小象慢慢地長大,主人逐漸用細鐵鏈替換粗鐵鏈,再用粗繩子代替細鐵鏈,再把粗繩子變成細繩子。但是,大象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即使過去拴住自己的鐵鏈如今已經變成了一根不堪一擊的破草繩,在大象的心中,它仍然是過去那頭可憐的小象,無法掙脫那堅固的鐵鏈。所以說,拴住大象的并不是那根繩子,而是大象自己的心——它的認知否定了自己擺脫困境的能力。于是被自己的心鎖在了樹上動彈不得。
心中的“鎖鏈”
必須承認的是,我們每個人在過去的生活中都曾經有過讓自己一度無法擺脫的困境,可是請不要忘了,小象不可能永遠是小象,我們也不可能永遠是當年的那個小孩子,不會一直被一根繩子拴住動彈不得。
如果一個人總是對自己說這樣的話:“完了,我不適合學這個科目”、“我不是這塊料”、“我干不了這個”,這其實就是一種輕度的“習得性無助”的表現。說這些話的人,可能過去在某些方面有過失敗的體驗,于是就在心里面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圈——我學不會這個、干不了這個。一個人經常繪自己這樣消極的暗示,總是告訴自己“不行了”。在他們的心里面。自己也就真的干不了這個了。
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斷成長的。以前的失敗。并不代表以后就一定會失敗。恰恰相反,那些最終成功的人,往往都是經歷了不知多少次的失敗才取得最后的勝利的。那些最終“選擇”了失敗的人,其實很多都是有能力去取得最后的成功的。他們之所以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被過去的失敗經驗制約了,干脆放棄了嘗試突破失敗走向成功的可能。
在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和生活里面還沒“來得及”失敗,就已經先失敗在了自己的心中。
現在,親愛的讀者朋友,請仔細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您在過去的日子里面告訴過自己類似的話嗎?失敗并不可怕,但是失敗后給自己套上的心理上的“鎖鏈”才是比失敗可怕不知道多少倍的。只有打碎心里的這些鎖鏈,才能真正釋放潛能,走向最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