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是大自然的杰作,天生最出色的獵手、最威武的斗士,它優雅美麗,又神秘兇猛,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虎,就是對于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具有相當大的威懾力量。人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茁壯成長,將小孩取名為“虎子”,“虎妞”。古代封建帝王把自己心愛的勇將譽為“虎將”。民間喜歡給小孩戴虎帽,穿虎鞋。廳堂正中喜歡懸掛虎畫,認為這樣可以驅逐邪惡、趨吉避兇。據《山海經·海外篇》記載:“若害人之鬼,以葦索縛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反映了人對虎既畏懼又崇拜的復雜心理狀態。虎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威武,勇猛,雄健和生氣勃勃的象征。
虎以自己鮮明的特點,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人們除了用語言文字描述虎之外,也用藝術手段來塑造虎。
在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及玉器中,就有虎的形象和以虎作為裝飾的。當時,人們將它簡化、夸張和變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質樸,生動有趣的虎的形象。到了西周,春秋時代,人們將虎畫在宮門上、旗幟上。這時虎的形象,除了作為裝飾之外,還有某種象征及代表意義。在秦代,虎的形象則常用于雕刻繪畫,秦代古墓中發現的漆器上,有的便繪有青龍白虎花紋,秦代瓦當上常見有虎及雙虎的刻畫。
及至漢代,畫虎藝術已有很大的發展。近年在內蒙古額齊納河流域發現的漢代木簡“居延木板畫”,其中的“白虎圖”便是用線描手法畫的一只帶翼的白虎,兩足作向前奔跑狀,線條的輕重疾徐很有變化。尤其是添加兩翼,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漢代的漆畫、畫像石,畫像磚上都發現有虎的形象,如“龍虎斗”,“刺虎圖”等。這時的畫虎藝術已由單純地描繪虎的形象,發展到描繪有關虎的故事情節了。在表現技法方面已能作較復雜的構圖,已知抓大體大貌,并提出了不能“謹毛失貌”的理論。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不穩定,而佛教卻極為興盛,藝術便依附宗教繁榮起來。西晉畫家衛協,師法曹不興,善畫道釋與人情風俗畫,亦善畫虎,曾作《卡莊子刺虎》。南朝梁時畫家張僧繇,不僅擅長人物畫,而且能畫山水禽獸,曾作《吳主格虎圖》。還有后梁的畫家歷歸真亦善畫虎。雖然后人沒有能看到這些畫,但從畫的題材看來,畫家已能進一步描繪有關虎的生動細致的情節了。此外在北魏、西魏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中,也有關于虎的宗教故事,這是那時不知名的畫家為我們留下的畫虎藝術珍品。
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文學藝術繁榮昌盛,繪畫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唐代的畫種開始分門別類,并出現了各事專長的畫家,但畫虎的畫家寥寥無幾,僅相傳畫家李漸善畫虎、馬等。迨至宋朝,畫虎的畫家亦不多。據宣和畫譜記載,唯有趙貌躁,包鼎而已。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意大利畫家朗世寧,除了畫皇帝肖像及戰功圖外,也善畫虎,他將寫生、解剖,透視,明暗等西洋畫技法介紹到中國。他本人又用中國畫的材料工具作畫,成為中西合壁畫法的先行者。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打破了閉關自守的局面,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去國外的留學生逐漸增多。這時國外已有了動物園,中國各大城市不久也開辦了動物園,人們能有更多的機會見到真虎。此后,中國以虎為題材的藝術家便逐漸多起來了。
在中國人心里,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能保護財富。關于老虎民間工藝品都具有厚實的文化底蘊,既鮮艷絢麗有強烈的表現力,又不失純樸之鄉土氣息,同時又有“賜富增壽,鎮宅祛邪,安家生財”等特殊的民間習俗和文化內涵,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送牛迎虎,東方醒獅在虎年更加精神抖擻,生氣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