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金融海嘯之后碩果僅存、屹立不倒的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高盛的CEO勞埃德·布蘭克芬曾經有一句名言:I am a worrier not a warrior(我不是個戰士,只是個焦慮者)。之前人們還以為他這話的意思是居安思危,現在看來,他這是話里有話,換算成電影《無間道Ⅱ》中的臺詞就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果然,美國證監會開始對高盛秋后算賬了。
在鯊魚群中滴血的高盛
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后,總裁富爾德在公司的健身房就被人打了,連《名利場》雜志的撰稿人也上前打了一拳,他恐怕是五大投行中最慘的人。雷曼破產,貝爾斯登和美林被收購,大摩和高盛轉變為商業銀行,從之后披露的業績看,高盛是五大投行中經歷危機而活得最好的一個,甚至還是為競選中的奧巴馬捐款最多的公司。但現在有人站出來說,高盛之所以業績好,是因為它欠了別人的錢始終沒有歸還。
繼美國證監會之后,英國金融監管機構也宣布對高盛在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欺詐行為進行調查,但是就在同一天,高盛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今年前3個月高盛收入為127.8億美元,凈收益33億美元,這一業績好于所有分析師的預期。而高盛在去年第四季度盈利47.9億美元,創1999年上市以來的單季盈利最高紀錄。
但高盛的命運走向依然充滿了變數,媒體紛紛猜測高盛CEO布蘭克芬將會被炒魷魚,但是這只替罪羔羊能否讓高盛高枕無憂,恐怕沒那么輕松吧。
這一次,美國的媒體出人意料地對高盛充滿了“圍觀”的情緒。美國《周末》雜志更是總結了《沙龍》、《經濟學人》等刊物的觀點,列出了一個PK論戰:高盛這次到底會不會翻船?反方的觀點是不會,理由有三,首先,彭博社方面認為作為華爾街巨頭的高盛在市場中的地位太重要了,以至于人們寧愿忽視它的問題,至少息事寧人,否則不知有多少銀行會跟著遭殃;第二,美國證監會從來就查不出什么東西,這機構壓根就是一個聾子的耳朵——擺設;第三,媒體有點故意夸大事件嚴重性。
認為高盛必定會翻船的正方首先打了個非常生動的比喻,說高盛此事的問題就像是“在鯊魚逡巡的海水中滴血”,奧巴馬政府一直渴望整頓華爾街,雷曼兄弟破產案質詢也剛剛結束,之前就有人指責高盛為了利益而做空雷曼,才導致了以后的一系列金融危機,高盛此次將會成為“罪魁禍首”而被想致它于死地的“鯊魚們”死死咬住;第二,就算美國證監會查不出什么來,這個調查污點對于靠信譽而活的銀行來說也是滅頂之災,瑞銀在保密制度被美國擊潰后就一直“無人理睬”;第三,高盛沒有像瑞銀對待美國政府那樣乖乖認錯,而是選擇了和證監會叫板對決,這基本等于和奧巴馬的銀行整頓計劃叫板,莫非高盛手里攥著給奧巴馬的捐款收據么?
高盛拿了客戶的錢,政客拿了高盛的錢
如果把如今在“欺詐門”調查下備受煎熬的高盛比作一只好日子不長久的秋后螞蚱的話,那么這只螞蚱可能還有最后一招殺手锏,因為很多政客和高盛是拴在同一條繩子上的螞蚱,他們拿了高盛的錢,忍心翻臉痛宰高盛嗎?
有句很經典的話,上帝(God)倒過來念就是小人(dog),罪惡(evil)反過來看只是為了活著(live)。高盛之所以能在金融海嘯中屹立不倒,其實與美國政府方面的保護不無關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茲在他的新書《自由降落:美國、自由市場與世界經濟的沉淪》中就毫不留情地痛揭高盛的種種特權。現任美國財長的蓋特納,在金融危機時任紐約聯儲主席,他出手拯救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實質,就是為了拯救一大批華爾街投資銀行。
當蓋特納把大筆美國納稅人的錢一分不少地如數付給了AIG,這些錢馬上就轉給了投資銀行,其中高盛一家就拿到了129億美元。當國會追究這個問題時,透露了被蓋特納隱瞞了一年多的資訊:高盛和法國興業銀行是從AIG購買CDS最多的大戶,一共買了621億美元,而恰恰就是那些交易把AIG推向了破產的邊緣。最終高盛和外國銀行把納稅人的錢全都拿了回來。但美國人卻背了幾輩子的債務。
為了AIG的保險,高盛拿出來的“債務抵押義務”(CDO)占到621億美元的172億美元,也是最大戶(其次是現已成為美國銀行一部分的美林公司的132億美元和德意志銀行的95億美元)。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詹姆斯·考克斯說,紐聯儲為了保護高盛而隱瞞資訊。“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主席安吉來第斯在聽證會上質問高盛主席布蘭克芬:“高盛怎么能夠創造出并且賣掉稱為‘債務抵押義務’的東西,卻又下注它將貶值,從中取利?高盛怎么能夠下注這些CDO將貶值,卻又企圖說服評級公司和投資人,這些CDO是很好的投資?人們說,這起碼是極不道德的行為。如今又賺大錢,發放巨額花紅,趾高氣揚的高盛其實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據《紐約時報》報道,希臘今日的危機也跟高盛有關。是高盛(以及摩根大通和其他銀行)幫助雅典向布魯塞爾的監督人隱瞞數以十億計的債務。這些銀行發展的金融衍生工具增加了希臘的債務,并幫助希臘政客們把這些債務隱藏到資產負債表以外。高盛等銀行利用希臘政府的大手大腳花錢,從中取利,這遭到了德國《鏡報》的嚴厲批評。
民主黨籍的聯邦眾議員邁克爾·麥馬洪是有名的金融衍生品掮客,為投行說話,結果后來被發現,他在競選中拿了高盛高管和員工數萬美元的“政治獻金”,不過比起高盛的賣出衍生品然后做空落井下石,政客們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精神還是很尊重江湖道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