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J·K·羅琳那暢銷世界的魔法小說《哈利·波特》中,哥布林(地精)是巫師世界中的銀行管理者,他們守護著巫師們存在巫師銀行中的所有寶物,不管那件東西是正義之劍還是邪惡之石,他們只負責看管,不問正邪。這種“來的都是客”的阿慶嫂式業務精神與現實世界中的銀行——更準確地說是瑞士銀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4月16日,曾經揭開瑞銀種種內幕的瑞銀前客戶顧問博肯菲爾德在美國獄中又再次發飆,建議美國政府對瑞士銀行進行新一輪的打擊。他再次揭發了60多名美國客戶的海外賬戶存在問題。本以為風平浪靜的瑞銀,恐怕再遭重擊。
瑞士銀行“偷”了美國的錢?
博肯菲爾德在牢獄中接受電話采訪時說,他之所以二次揭發,是為了奧巴馬能夠給他減刑。而美國證監會正在對高盛的衍生品“欺詐門”進行追查,如果罪名成立,加上博肯菲爾德的揭發,瑞銀此番也難逃法網。看來一年多之前瑞銀被美國逼上絕路的日子,只是瑞銀驚險余生的開始。
瑞銀,全稱為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BS AG),是瑞士最大的兩家銀行集團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財富資產經理和歐洲第二大銀行。但自從金融海嘯之后,這家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老店和雷曼兄弟一樣晦氣纏身。若瑞銀出事,恐怕整個瑞士都會“山崩地裂水倒流”,所以瑞士政府傾囊出手相救。不過最麻煩的事情在于,壓在瑞銀身上的致命稻草除了債務,還有美國政府的“別有用心”。
2008年10月16日,瑞士政府宣布將用680億瑞士法郎救援瑞銀,瑞士媒體稱之為“世界最強扭虧獎”,但笑容還沒收好的瑞銀高管人員在第二天就收到了美國政府的邀請,被叫到紐約,大意是:來談談吧,我覺得你們“偷”了美國的錢。因為美國所進行的稅務欺詐調查顯示,瑞銀幫著很多美國人逃稅,相當于是“偷了美國的稅錢”。
出人意料的是,瑞銀不但沒有反駁,反而認了。或許是正處于金融危機的風浪之中,瑞銀不想再生事端,只想息事寧人。誰知美國政府并沒打算就此罷休,對瑞銀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你既然承認幫助他們偷稅了,他們都是誰?
這讓瑞銀為難了。
瑞銀之所以會成為世界最大的私人財富資產經理,要歸功于存在了70余年之久的瑞士銀行保密法。說來有趣,催生這部保密法的人,恰恰是臭名昭著的德國納粹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因為蓋世太保查到有德國人隱瞞他在海外的資產,就會弄死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客戶不被弄死,瑞士出臺了銀行保密法,這種“守口如瓶”從納粹時代一直延續到了金融危機。怪不得“貪腐巨子”陳水扁的兒子陳致中也會成為瑞銀的客戶。
瑞銀與納粹黃金
這并非是瑞士的銀行首次被敲敲打打,因為納粹黃金與無主存款的事情始終都讓瑞士銀行抬不起頭來。
1997年1月,瑞士聯合銀行(UBS)的警務人員梅利在一次夜間巡邏時,在地下室里發現了大量等待銷毀的舊文件,其中包括該銀行在戰爭年代的重要賬目紀錄,以及許多猶太人存款賬戶名單。這個年輕的警衛意識到了這些準備銷毀的文件的重要性,從中拿了兩本賬簿和一些文件,放進了自己的儲物柜,隨后將這些賬簿轉交給了一個瑞士的猶太人組織。
瑞士聯合銀行發現后,立刻開除了梅利,瑞士聯邦政府也調查梅利是否違反了任何瑞士的銀行保密法,卻沒有調查瑞士聯合銀行的行為是否合法——瑞士法律禁止銷毀任何與二戰調查有關的文件。甚至在逃亡到美國后,梅利仍然受到死亡威脅。美國總統克林頓專門簽署了一份授予梅利全家在美永久居住權的文件,梅利成為唯一在美國政治避難的瑞士公民。
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下,尤其在美國國會威脅對瑞士實施經濟制裁,并禁止美國公司與瑞士銀行進行商業往來的威脅下,瑞士聯合銀行和瑞士信貸銀行最終在2000年11月與世界猶太人大會達成協議,拿出12.5億美元贓款作為賠償基金,用于補償大屠殺受害者在瑞士銀行的存款,以及大屠殺幸存者的救濟事業。
而梅利所在的瑞士聯合銀行(UBS),正是瑞銀集團(UBS AG)在1998年合并前的前身。此案的爆發也再次觸發了人們對于瑞士銀行收藏納粹黃金的記憶。
德國戰敗后,盟國首先想到的就是清算納粹德國存在瑞士的那些黃金。但瑞士方面的意思就是,交出黃金不符合我們的法律。最終,盟國曾預計瑞士歸還黃金數量應為70噸、價值5800萬美元,但狡猾的瑞士通過使法郎貶值的方法少支付了20噸黃金。
而據FEA在1945年的報告顯示,瑞銀的前身瑞士聯合銀行和另一家瑞士銀行集團的前身——瑞士信貸銀行都與納粹有黃金外匯交易。
敲打瑞銀,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一直有人認為,美國借著抓偷稅漏稅的名義打擊瑞銀,其實是有著其不可告人的用意的。一位瑞士議員在“瑞銀事件”之后痛心地說:“瑞銀向美國支付罰金并提供客戶信息的做法,嚴重損害了瑞士銀行長久以來對客戶資料保守秘密的傳統,這將沉重打擊瑞士的銀行業,甚至可以說是一場災難。”很顯然,美國人要打擊的不光是瑞銀集團,而是整個瑞士銀行業。當越來越多的資產被迫離開瑞銀、離開瑞士時,它們流向哪里?美國。
此外,作為中立國貨幣的瑞士法郎是國際知名的硬通貨之一,這就是為何二戰時,包括納粹德國在內的各國都用黃金在瑞士換取瑞士法郎的原因。失去信任的瑞銀和瑞士,拿什么去支撐瑞士法郎?失去支撐的瑞士法郎必然為全球所拋棄。這些意欲拋棄瑞士法郎的數以萬億計的財富能換作什么呢?沒有太多選擇,歐元與英鎊貶值風險極大,大部分只能選擇美元。
還有,在東歐、北歐地區,如波蘭,匈牙利和克羅地亞等國家,瑞士法郎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外匯貨幣。數以千計的家庭和小企業借入以瑞士法郎計價的貸款。在匈牙利,貸款總額的31%是瑞士法郎貸款;而其家庭貸款總額中瑞士法郎占比達到60%。
瑞士法郎的貶值會讓他們歡呼雀躍,美國打擊瑞銀的手段,真可謂是一箭三雕:抓偷稅漏稅、強美元之勢、贏東歐民心。
美國外硬內軟,瑞銀叫苦不迭
2009年,美國媒體爆料說,“逃稅事件”至少牽扯瑞銀的2萬名美國客戶,牽涉200億美元的資產,但瑞銀說這是“血口噴人”。瑞銀想少交一部分名單來大事化小,但美國檢察官的胃口顯然比瑞銀想象的大很多。
瑞士政府首先坐不住了,因為瑞銀在瑞士擁有的雇員數量是美國雇員數的幾倍,而且金融業是瑞士的支柱之一。瑞士政府同意幫瑞銀交納7.8億美元的罰金,并且由瑞銀交出280個嚴重逃稅者的名單,相對于美國方面所說的2萬多個,這只是差不多百分之一。
瑞士的網站掛出了這樣的標題:瑞銀和美國,哪個更黑?因為在瑞銀拱手交出數據的同一天,美國乘勝追擊,要求瑞士出具52000名美國客戶的所有數據,瑞銀和瑞士被逼到了死角。
美國方面推出了博肯菲爾德,他以污點證人的身份列舉了很多瑞銀的“罪行”,包括如何幫人把鉆石藏在牙膏里走私到美國來。
顯然,這已經不是一個銀行能夠自己搞定的問題了,不管它是世界第幾大的銀行。
瑞士政府心領神會,在古巴、伊朗等問題上積極支持美國,又極力促成了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關系正常化,這一切都被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看在眼里,最后希拉里發話:不起訴瑞銀。但瑞銀仍需提交4000多名美國客戶的名單。但一年多過去了,名單上真正被起訴的人少之又少,唯有博肯菲爾德被判入獄。
在2010年4月的獄中電話采訪中,他覺得自己很冤:“為什么最后只有我坐牢了?為什么政府不把所有將近2萬個賬戶信息都拿過來,因為其中多數都是和華盛頓有關的人嗎?這就是個政治障眼法。”博肯菲爾德的律師科恩也覺得瑞銀在華盛頓的政治影響力很大,“因為瑞銀總是把政治家或者曾經的政治家作為他們的貴賓來對待”。
于是,美國軟硬兼施拿回來偷稅者名單,但考慮到國內的種種勢力而遲遲沒有行動,整個過程中,保密制度被破壞的瑞銀和鋃鐺入獄的銀行家成了最大的輸家。
美國《沙龍》雜志的標題最能解釋這個故事的精髓:牢獄中的銀行家告訴我們銀行如何統治了這個世界。那就是,銀行把政治家們統統變成他們的VIP客戶,然后銀行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于是有評論人這樣說:“應該給博肯菲爾德在華爾街立個塑像,因為他可能會在美國陳腐的金融體制上撕開一個大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