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倫敦生活了一段時間,對不同的交通方式有了不一樣的偏好和感情,發現了它們以陳舊的身軀承載著重大的使命,就像這個城市一樣,蒼老但魅力不減。
初來乍到,對倫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繁復陳舊的地下鐵路。雖然,臨行前已經聽過不少對倫敦地鐵不要抱太大期望的建議,畢竟它已經有百年歷史了。但沒有親身經歷,還是很難有切身體會。終于,到達倫敦當天,提著大箱小包的筆者,從希斯羅機場五號樓搭乘地鐵到市中心換乘朱比利線,到達倫敦橋站后,再乘坐東南網絡火車到達學校宿舍所在地。從大倫敦的西南到達東南,恰好又是在上班高峰期,即使只是體驗了地鐵和火車兩種交通工具,也足以讓筆者體會倫敦交通系統的繁忙和交錯復雜。
倫敦交通局和它的服務網站
倫敦交通系統由倫敦交通局(簡稱TFL)統管,負責倫敦行政區的交通運輸政策、計劃和營運。對于游客和一般乘客而言,人們對TFL最熟悉的是該部門成立的TFL網站。該網站給出行者提供的旅程計劃工具是其一大亮點,只需要輸入你的出發點和到達點任何關鍵字或郵編地址,這個工具就會根據出行當天交通系統的即時狀況和時刻表為你提供比較全面的出行計劃。在倫敦這個有著龐大的交通系統的大城市,別說外地人,就連生活在本地多年的倫敦人也很依賴這個網站獲取出行信息。倫敦交通系統包括了地鐵、火車、巴士、計程車和輕鐵,其中,地鐵、火車和巴士是最常見的三種交通工具,也是在筆者心中最能體現倫敦城性格的交通工具。
離不開小報的地鐵生活
倫敦地鐵大部分車站都是呈拱形狀,于是她有了獨特的名字——Tube,像一根根管子。較其他國家慣常把地鐵稱為Subway或Metro更特別,總是讓人覺得像搭乘在巨大的管子機器里游走。倫敦地鐵大多已經非常陳舊,從1863年第一條地下鐵路出現至今,倫敦地鐵系統的歷史已成為世界之界。部分地鐵站設備簡陋,沒有空氣調節設施。部分線路行車不穩,所以在搭乘運行歷史較長的線路,例如大都會線、環線和區域線的時候遇到燈光閃爍不定、列車座左右搖擺其實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習慣被稱為最有風度的英國人早已對這種現象習以為常,讀書看報或是閉目養神的都一概不受打擾,處變不驚。既體現了他們內斂和冷靜的國民性格,也說明了這些看起來不夠先進的設施和跡象也是倫敦地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倫敦地下鐵路不能接收外界通訊信號,所以,地鐵乘客都只能安分地閱讀報刊或書籍,反而也因此衍生了同樣是倫敦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Metro報。Metro報是在倫敦各交通線路供乘客免費索取的一份每天出版的小報,內容輕松、文章短少,乘客可以在每個站點領取,同樣也可以在地鐵車廂內隨手拿到。因為在倫敦地鐵里,在下車前把手上的Metro報放下,換下一位坐下的乘客拿起閱讀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個倫敦地鐵Facebook討論小組曾經有一句口號,若是哪天太匆忙忘了拿一份Metro,那么那天將會被毀掉。所以這份小報一天傳遞于不同的人手上,陪伴了多少乘客度過車廂內擁擠、沉悶、漫長的時光。
倫敦人進城得坐火車
另外一個與倫敦地鐵有著同等重要運輸功能的是鐵路網絡。倫敦有60座英國國家鐵路網火車站,每一個火車站延伸出眾多路線,這些路線由幾家不同的鐵路公司所營運,覆蓋了大倫敦區不同區域。在我們習慣思維里都覺得要搭乘火車到達的地方一定都是郊外或者至少是城郊交界,事實上,倫敦火車網絡在19世紀中期剛建立的時候,鐵路覆蓋地區確實都是倫敦周邊和郊外地區。可是,經歷了百余年的城市演變,曾經的郊外現在已經成為繁華鬧市的一部分。而且,就像眾多大都市一樣,中心地區地價昂貴、人口密集,越來越多城市居民遷往城市二線地區居住,每天在工作和住處之間交通往返。作為英格蘭地區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倫敦火車網絡更是車水馬龍。因此,火車網絡在倫敦可以說是一個被延伸了的地鐵外圍系統,同樣承載著重大的運輸任務。
倫敦火車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其中一個選擇。從2010年1月開始,鐵路全線啟用牡蠣卡感應系統(Oyster card: 即類似廣州市的羊城通儲值卡),更是縮小了鐵路與地鐵之間的差別。
俯瞰倫敦城的雙層巴士
比地下鐵和鐵路都更能融入倫敦城的莫過于倫敦巴士,尤其是雙層巴士。若是在不趕時間的情況下,搭乘公交車穿梭于倫敦狹窄、蜿蜒的街道上也是別有一番樂趣。以一種高于步行的高度去觀察這個城市,更接近樓房的招牌和霓虹燈,以俯瞰的角度看臨街商鋪和路上行人,不經意之間有了與這個城市一起生活的親切感。剛開始來倫敦的時候并不知道紅色雙層巴士是倫敦城的一個象征和標志,隨后經常在特色店中看到以紅色雙層巴士為原型的各種擺設,才懂得紅色雙層巴士承載了英國二戰后半世紀以來的城市交通發展歷程。以致在2007年紅色雙層巴士50周年華誕的時候,倫敦市長利文斯通宣布此后要淘汰雙層巴士,社會各界反應強烈。因為紅色雙層巴士獨特的式樣和風格已經和倫敦城的風貌融為一體,成為城市的象征和歷史的見證,一夜之間退出舞臺,實在讓人難舍難離。所幸的是,紅色雙層巴士一直保留到今天,而且一些居民區線路,還經常能看到乘客在上車的時候跟司機問好、下車的時候道謝,這種低調但窩心的交流已經遠遠超越了司機與乘客之間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生活上的習慣和依賴。往往這些時候,讓人覺得其實英國人還是很有人情味的,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冷酷。
許多城市學家都認為要看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最好就是觀察它的交通系統。這個說法在倫敦就很適合,即便是蒼老頑固、一成不變的地下鐵路,也有交流內外的野心,于是又有了不滿足于中心城那塊核心小地的火車系統;在這個有著冷冰冰蒸汽時代象征的大網絡下,還是有像巴士一樣溫暖的一面。所以說,第一天接觸倫敦,你會被這個時代的巨人震懾。然而日久見真情,隱藏在忙碌繁雜外衣下的風貌與味道,會一天天不經意地滲透到你的生活,直至你也成為倫敦風貌的一部分。
(作者:廣州女子,現居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