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俄羅斯得到的技術,可能就像某些富婆補貼嫁出去的女兒一樣,永遠是筆算不清的糊涂賬。
這些年來中俄軍事合作開展得轟轟烈烈,我們從俄國得到了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引進的武器裝備大幅度提高了我軍的作戰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中國不像印度那種燒包國家,從不把引進全套武器裝備當成小學生的獎狀貼在客廳炫耀,中國要的是技術。
出于我國一貫的作風,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進行得非常低調,幾乎很少對此進行公開報道,僅有的消息都是從俄羅斯那邊傳出來的,而且很多是些零散的,對整個事情進行總結的從來沒見到。但即使從一鱗半爪的描述中來看,中國從俄羅斯得到的技術,可能就像某些富婆補貼嫁出去的女兒一樣,永遠是筆算不清的糊涂賬。
搶運俄羅斯專家
我國實業界和一些領導部門的少數管理人員總是不加分析地認為,俄總體科技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俄的設備和技術“傻大黑粗”,嚼起來沒什么味道。在他們眼中,對外開放似乎就是對西方開放,只有西方的先進科技成果才值得引進。這句話說俄羅斯的民用工業倒有點靠譜,但軍工技術上,俄羅斯還是世界第二。
根據各方面資料,中國引進俄羅斯的軍工技術最大的項目是借助引進蘇-27系列和其他產品搞的一個“雙引工程”,就是引進獨聯體國家的人才和技術,這是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親自抓的,俄國當時的國防部長格拉喬夫似乎對此采取了默認的態度。這個工程號稱是人類進入工業化以來,僅次于20世紀50年代的援華156工程的最大的軍事合作項目。
1989年蘇聯解體后,大量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生活沒有了著落,西方當時看中的是俄羅斯的核科學家和導彈專家,當時美國派了大量的間諜到獨聯體國家去搜羅軍工人才,只是中國由于和蘇聯的親密關系搶得了先機,讓老美今天都感到后悔。李鵬總理當時說了很著名的一段話,大體意思就是這是一批窮十年之力都無法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對我國而言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定不能錯過。
關于“雙引工程”的具體情況,一篇專業文章中提到:“2000年全俄有各類科研組織4099個……在冊人員共有88.77萬人,其中研究人員42.6萬人,技術人員7.52萬人,科研輔助人員24.05萬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有21949人,具有副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有83962人。 ”
“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俄羅斯以及其他獨聯體國家大約引進上萬名專家,2000多個技術項目,其中僅由科技部歸口管理的就有400多項。從俄引進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對于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實施經濟跨越式發展都起到了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打破了西方的軍事遏制和技術封鎖,在一些常規武器的研制方面大大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
從這兩段可以看出一個情況,俄羅斯全國研究技術人員才50.2萬人,副博士以上10.6萬,我國就引進了上萬專家;當然這是整個獨聯體,會比俄國專家總數多4~5成。如果是研究技術人員就算專家,那我們引進了其中的1.4%;如果副博士以上算專家,那我們引進了6.7%,不管怎么算,這比例都夠高的。
當時為了使“雙引工程”得到某些部門的重視,中央領導多次強調指出:“俄羅斯的科技實力雄厚,發展潛力巨大”,“中俄兩國的科技合作有著遠大的前景”。“高科技合作不要只把眼睛盯住西方,某些方面與俄合作具有潛力,不可忽視”。
關鍵技術有俄羅斯的影子
1996年,在863計劃實施10周年之際,我國評選出的10項重大科技成果獎中就有4項得益于同俄羅斯的合作,這就是6000米水下機器人、合成孔徑雷達、轉基因羊和大功率激光器。
通過與俄合作開展6000米水下機器人項目的研究,我不僅掌握了全部關鍵技術,而且提前10年完成了863國家計劃中對水下機器人所規定的任務,使我國水下機器人的研制能力躋身于世界前列。
通過與俄—獨聯體科技合作,“衛星行波管研制線技術改造工程”在空間行波管研制能力方面實現了由單一管子的研制向整個器件研制的重大轉變。在空間技術領域,通過引進、合作和自主開發,我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掌握了諸如小衛星總體設計技術及其姿態與軌道控制技術和發射以及自主導航技術、登月飛行技術和空間飛行器系統技術、載人飛船部件、空間材料技術等。我在一些領域的應用技術水平扶搖直上,縮短了10年甚至于20年的研發時間。
通過與俄的合作,我國掌握了下一代激光武器研制的關鍵技術;與俄合作研制的“多注寬帶速調管”使我國成為繼俄之后第二個掌握該項雷達技術的國家。根據我有關部門的專家估計,通過與俄的軍工技術合作,我在一些常規武器的研制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約可以縮短10~15年甚至于20年。
為什么我國水下機器人突飛猛進,激光技術敢號稱世界第二,航天領域捷報頻傳,能參加人類基因組工程?答案都出來了。不能只把眼光盯在蘇-27戰斗機、現代級驅逐艦等成品身上,那就忽略了大頭。
中國的現役裝備有蘇27、蘇30、伊爾76軍用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米-8軍用直升機、米-17軍用直升機、現代級驅逐艦、基洛級潛艇、S300防空導彈系統以及中國新型步兵戰車的火控系統等等,都是從俄羅斯進口,可以說涵蓋解放軍的陸、海、空三軍,這些都是1992年到2005年的“雙引工程”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從俄方引進的技術和購買的武器裝備,價值超過100多億美元。中俄軍工科技合作仍然躲藏在大幕后,只露出冰山一角。作為軍事愛好者,我們無須鉆研細節,看看公開的材料,知道有這么一件對我們大為有利的事情就足夠了。
當然,在雙方的合作中,中國武器裝備科研人員也在學習中鍛煉了自己,現在中國人所掌握的一些關鍵技術,如殲10、殲11B、中華神盾、AIP潛艇、直9、直8、直10、直11、紅旗防空系統以及T96、T99等等,有俄羅斯的影子,但關鍵技術還是中國人自己摸索出來的,這一點我們要心里有數。所以中國現在已經不像2005年前那樣成建制地引進俄羅斯的軍事裝備了,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武器裝備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