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動畫藝術家、動畫電影“中國學派”創始人之一,2010年2月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在中國動畫界,特偉享有“水墨動畫之父”的稱譽。他生于1915年,逝于2010年,享年95歲,可謂長壽。
然而,水墨動畫之父的子——曾經為一代中國動畫制作人贏得過全世界動畫人無限驚嘆與溢美之詞的中國水墨動畫,卻已先于父親“逝去”了很久。
中國水墨動畫,生于1960年,“逝”于1988年,僅僅四部短片(1960年《小蝌蚪找媽媽》; 1963年《牧笛》; 1982年《鹿鈴》; 1988年《山水情》),便走完了輝煌而精湛的一生。子于父先逝,是父的悲傷,今日父也去了。
特偉原名盛松,1915年8月22日出生于上海,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對繪畫、電影和音樂產生了近乎癡迷的熱愛,最多時一個月要看29部電影??诖餂]錢,他靠打玻璃彈子贏人家幾個小錢,等錢湊夠了就一頭扎進影院去。
那時的上海工部局下有一個交響樂團,樂手多為洋人,每周舉行一次音樂會,特偉幾乎每場必到。如果一時囊中羞澀,他便會將一套西服典當,換了錢買票進場,如此當了贖,贖了再當,音樂會卻幾乎是一場不落。
從1935年開始,特偉開始在報刊上發表針砭時事類的單格或多格漫畫,先后出版了《特偉諷刺畫集》《風云集》《大獨裁者》,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戰時期, 特偉依靠一位畫者特有的眼睛和手中的筆,傳遞著內心對整個中國時局的關注與焦慮。特偉從不是一位閣樓中的畫者。
1960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在參觀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后提出:“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那一年, 特偉45歲, 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
那一年,在他的創新思維引領下,美影廠發明了水墨動畫攝制的新工藝,制作出世界第一部水墨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中國動畫片利用民族技法詮釋東方審美觀的一次重要嘗試,同時也在世界動畫史上開創了一個特屬于中國動畫人的流派——水墨動畫。
《小蝌蚪找媽媽》一經問世,便獲獎無數:1961年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1962年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1964年獲法國第十七屆戛納電影節榮譽獎……
讓齊白石的魚、蝦,李可染的水牛悠然飄逸地在屏幕上動起來。 行走得順暢自然,毫無聲嘶力竭強弩硬上之感——法國《世界報》如此評論這部影片:“中國水墨畫,畫風柔和,筆調細致,那些表現憂慮、猶豫和快樂的動作設計,使這部影片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傳的魅力與詩意。”
日本動畫人對水墨動畫大為慨嘆:“當聽到水墨畫能動起來,簡直不敢相信。這樣的作品,是用什么技術搞出的,確實難以想象。能夠把水墨動畫制成動畫片,表明了中國人對自己傳統藝術有著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說聲‘了不起’”。
然而,這場動畫藝術與技術上的創新,除了獲得業內的高度贊譽,并沒能將中國動畫電影帶入一個全面持續蓬勃的局面。其間,政治因素的制約占了很大原因,更因此造成了整個中國動畫業人才與觀念上的嚴重斷檔與割裂。
1960年時,45歲的特偉所掌握的資源和所在的平臺,使他可以將自己對中國傳統藝術多年的蓄養,一脈相承地貫穿進當時的創新中。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水墨動畫里,也體現在他將中國京劇舞臺的元素融入到《驕傲的將軍》中,將中國古琴文化優雅地植入《山水情》中,將中國傳統剪紙文化運用到之后的《豬八戒吃西瓜》《漁童》《金色的海螺》等作品中。這是特偉們在傳統文化中長期浸染、吸收后的一段井噴式的爆發。
到了今天,國家廣電總局等政府決策部門正大力扶持本土動畫產業的發展,但現在國內各大動畫基地、各級電視臺、各類動畫制作公司的決策者們——他們同樣是45歲年紀上下,卻處境相當尷尬。時下主流的漫畫、動畫對于他們幾乎就是空白;而時代的原因又使得他們在中國傳統藝術方面斷了香火。當看日本漫畫長大的“80后”“90后”成為動漫制作的主力時,這一代人與40多歲的決策者們難于溝通,更無法達到認同上的一致。最終的結果,就是《大鬧天宮》被一次次翻拍,怪異發型人物充斥的《三國》《封神》和《隋唐》成為動畫片的主流——不是今日動漫人不努力,而是他們心中畜養的東西太少了。
作為獲得國際動畫學會終身成就獎的惟一中國藝術家,特偉生前已經享有了應得的榮光?;乜匆蕴貍榇淼纳弦淮鷦勇耍挥蓵鲆环N羨慕之情,因為他們心中明確“我有話要說”,也知道怎么說——“中國傳統藝術中有那么多好東西,那么多精華,讓它們動起來,使更多的世人能見識,體味到其中的意境與美感?!?這是他們要說的話。我們的呢?■
作者為《中國電視動畫》雜志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