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過去幾年出現了兩種非主流解釋。其中一種是“北京共識”,是針對所謂“華盛頓共識”而言的?!叭A盛頓共識”所促成的金融自由化、管制放松及全球化“破壞”了十幾個國家的經濟。
在全球金融動蕩的背景下,中國迅速實現復蘇的能力引起國外觀察家的關注?!爸袊J健闭搼\而生,其核心是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居主導作用,高強度介入、控制經濟過程。
有趣的是,國內學界、輿論對這兩種說法均持懷疑態度。出現這種反差的根源在于中西觀察家之問題意識的差異:西方學者旨在通過中國經驗尋找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這與中國人所認定的必須解決的自家問題完全不同。
歐美的金融動蕩、福利再分配歸根到底是政策性問題,不涉及現代國家的基本制度框架。中國人卻認為,應當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完成現代國家構建,具體到經濟領域是構建現代市場制度,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
中國社會之所以樹立這樣一個目標,是因為中國經歷過完全反市場的經濟體制的巨大災難。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則來自市場因素的發育:鄉村、城市的私人企業家沖破權力劃定的藩籬,開始重建私人產權。
同時,中國改革開放正好趕上新一輪全球化。中國深度卷入全球商業分工體系中,通過大力吸收效率驅動型的外國直接投資,及跨國公司的企業間貿易來帶動產業升級,創造就業崗位,擴大出口額。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緣于中國搭上了全球化的制度便車。
如果存在“中國模式”,大體上就是“華盛頓共識”的中國版:穩健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對外開放,保護產權。中國在過去30年間所發生的制度變遷合乎這三個方向。
真正引起爭論的問題是如何判斷中國目前形成的混合體制中的兩種并存但不乏沖突的力量。中國目前無疑已形成一種混合體制:政治上,民主、法治的若干制度已經出現,但仍保留著強有力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性權力。北京共識論、中國模式論認為,這個威權主義的制度安排可以維持社會穩定,確保經濟增長。
經濟上,雖然私人產權得到部分承認,私人企業的規模已非常龐大,但政府依然控制著大多數重要資源,國有企業占據著幾乎所有制高點行業。中國模式論者認為,后者正是中國保持經濟穩定的秘密。
而站在中國立場上看,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有大幅增長,但還沒有構建出穩定的現代經濟制度框架:無處不在的暴力拆遷說明,私人產權制度遠未完整建立;農民工不被城市接納、不能享有平等權利的事實說明,最起碼的公平分配機制尚未建立;涵蓋所有公民的平等的、普遍的基本福利制度同樣沒有建立。
中國的發展依靠的是私人產權的擴展,市場機制的建立,社會自治的發育,乃至于民主、法治理念和制度的樹立。
中國如果要保持穩定、健全的經濟增長,就應沿著這些方向繼續努力,容不得任何投機取巧和膚淺的概念游戲。■
作者為本刊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