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貸規模控制為主導的貨幣政策,能否順利執行需待觀察,而這種頻繁調控,對銀行公司治理也帶來較大挑戰
《財經》記者 董欲曉 白曉鷗 張曼
在控制流動性政策頻發之下,2月信貸下滑已在情理之中。
接近監管層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2月第一周的信貸總量已經下去了,而且各家銀行上報的2月信貸計劃規模都比上個月少了許多,有些上個月放貸居前的大行甚至主動停了一些業務。”
這與監管層把一季度新增貸款規模控制在2.4萬億元以內的目標有所接近。根據銀行同業估算,今年1月新增信貸規模在1.4萬億至1.5萬億元左右,剔除最后幾日回收票據和貸款的數量,最終數據會有所下滑;而二三月份的新增貸款可能因略顯強勢的調控而下降。
目前,銀行除了受制于月度信貸規模,還要接受監管部門對每日業務數據的監測,而央行也通過差額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手段加強信貸投放管理。
以息差收益為主的中國銀行業,一方面在政策調控下勒緊信貸韁繩,另一方面又面臨搶占市場份額的商業化沖動,雙重壓力令銀行業人士無所適從。
內部轉向
與去年不同,今年春節在2月,這可能進一步縮減2月信貸量。各銀行控制信貸規模,首當其沖的是個人按揭和中小企業貸款。
中國銀行(601988.SH/03988.HK)北方地區一家分行對內下發文件,要求原則上停發一季度個人按揭貸款,“如果客戶有特殊需求,必須上報到個人貸款部,一筆一批,并做好客戶解釋工作”。該分行的人士透露,房屋和汽車按揭貸款均在此列。
“現在可貸資金有限,重點就是維護老客戶,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但很多國有客戶在其他銀行也有授信,不給他們放貸就容易丟失客戶。”上述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建設銀行(601939.SH/0939.HK)也在1月下發文件,要求從2月1日開始,對個貸業務發放額進行控制,實行個貸業務發放每日上報制度,所有發放的貸款均需要上報審批。此外,亦有多家銀行收窄個人按揭貸款優惠幅度,將首套房優惠利率由7折升至8.5折。
盡管壓縮個人住房貸款措施凌厲,但能騰挪的空間也有限。一般個人房屋按揭貸款占大行貸款比例在10%到15%之間,只能有限舒緩規模壓力。
建設銀行一位沿海分行人士介紹,雖然要求中小企業信貸占新增信貸三分之一,但能不能用完這些額度則不一定。因為目前外貿企業信貸需求變化不大,而且向大銀行融資的不多。
另一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近期的內部文件中,也要求“各一級分行要管好二級分行及以下機構,嚴肅紀律、合理安排,指導轄內機構開展規模管理,從規模控制、客戶選擇、業務定價等方面提出具體方案”。
此外,各分行要簽署月度規模調控確認書,并積極尋求資產出讓、信托理財、主動退出、不良清收等多種途徑,同時發揮票據融資調節作用,確保將貸款新增控制在指標之內。
一家大型商業銀行人士表示,新的考核標準可能于春節后公布,而春節前已有銀行適當調整了考核標準,服從信貸規模控制的目的。
量價轉換
大勢初定,銀行的重心開始轉向調整結構、提高價格。
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在內部文件中,要求其公司業務部門“以調結構為主題,有效利用規模資源,綜合考慮客戶關系、風險成本、綜合收益、契約約束和利率市場走勢等因素,優中選優,有針對性地選擇客戶去做業務”。同時,針對產能過剩、“兩高一資”、不良率較高的行業,及早研究制定應對策略,開展潛在風險客戶主動退出工作,優化授信行業投向。
從去年底開始,監管部門曾多次提示銀行要注重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貸款風險,部分所謂先進產能也出現嚴重過剩,銀行不要跟風貸款。今年年初,銀監會和央行再次做出類似提醒。
銀行利潤來源也從去年沖規模轉向提高單筆業務利差收入。
據中國銀行有關人士介紹,該行已經主動加強定價管理,調高了公司貸款的利率授權,要求分行普遍提高公司貸款報價,取消或降低利率下浮比例,以價格杠桿調節貸款需求,提高貸款利息收益及整體綜合收益。
中國銀行已經開始激勵提高利差和貸款質量的分行,將在行內貸款規模分配上,重點向利率水平較高、收益較好的分行進行規模傾斜,調減利率較低、收益較差分行的貸款規模。
不過業內人士對提價空間存疑。國信證券分析師邱志承撰寫報告稱,在貸款供給量仍然較大,貸款超量供給情況下,未來銀行議價能力改善程度有限。
去年持續的信貸潮催生了銀行“壘大戶”現象,突擊放貸,搶占市場份額成為銀行主流策略,銀行大客戶貸款利率下浮10%成為常態。
今年銀行受到規模控制限制,信貸年初就遭遇“急剎車”,資本金、貸存比等硬指標約束也逐漸加強。中國銀行金融市場總部分析師石磊預計,今年的月度信貸可能越往后越低了,甚至都達不到年初預設的7.5萬億元上限。
艱難管控
“現在調整公開市場操作、準備金的作用都不大,控制信貸主要還是要靠下命令,這才有用。”一名地方央行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今年初,為控制貨幣供應量,央行先后采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回籠力度、提高央票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操作工具,希望遏制銀行放貸沖動。
“但越是預計到央行要著手控制,銀行就越要趕在被管制之前,拼命放貸,搶占市場。”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分析,“年初信貸兇猛,部分或許就是為了躲避可能的信貸控制。”
這種博弈下,就導致今年1月第一周,銀行新增信貸達到6000億元,此后雖然央行和監管部門三令五申要求信貸要“均衡投放”,避免大起大落,但銀行新增貸款在兩周內連續突破8000億元、10000億元和12000億元,“監管部門多次談話也還在快速上漲”。
雖然2月初信貸開始回落,但一位國有銀行人士表示,按現在的控制方法,會使銀行每月初的信貸都高沖,越控制越不均衡。
而且,政策調整命令須從總行層層下傳,調整也需要時間,很多分行支行無所適從,在銀行內部也容易引起沖突。隨著近些年市場化改革,銀行分行業務流程已轉向市場化考核的業績激勵,而總行則往往受到政府計劃和行政手段的調控,雙軌運行沖突不斷。
該人士認為,在目前政策預期不明朗、總行戰略層面調控、分行又需要保市場份額保利潤的種種作用下,以信貸規模控制為主導的貨幣政策,能否順利執行需待觀察,而這種頻繁調控,對銀行公司治理也帶來較大挑戰。
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去年談好的客戶,今年信貸收緊無法跟客戶交待,眼看著客戶流失。現在都關注的是信貸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但也該看看這對金融體系本身的影響。”
“對信貸潮的憂慮,實際上銀行內部也有共識。但從操作上來看,從松到緊,挺突然,分行無所適從。”上述人士表示,每個分行都有自己的利潤業績指標。“當然如果‘講政治’的話,那么急剎車是可以辦到的。”
一位深發展(000001.SZ)人士表示,現在“主要是調整結構,偏向實體經濟、內需消費”。2月8日,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召開2010年工作會議,“控制節奏”“調整結構”成為其今年信貸投放的兩個原則。
不過在現行總分行體制中,調結構效果有多大則不容樂觀。
“總分行制下,分行從總行要來信貸額度,然后從儲備的項目中選擇放貸,”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比起事業部制,總行在區域上控制信貸多寡,并不能有效解決結構調整的問題。”
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坦言,對于分行來說,做大規模,遠比調整結構更有吸引力。只是在信貸大潮中,這種沖動表現得尤為生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