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邁進法庭,通常是從前門穿門而入,踏上高高的法官席。靠近法官席一側的就是陪審團。審判開始的第一天,12個人就雄踞于此,他們素不相識,沒有接受過專業法律訓練,對于即將要裁決的案件也一無所知。他們對這一切都感到陌生,有些人最初看起來還對周圍的環境略感畏懼,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我知道,他們會出色地完成使命。許久以來,陪審員一直是我在法庭的同事,我喜歡并敬重他們。依循悠遠的光榮傳統,他們為美國的民主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國外的旅行者甚至一些美國人看來,陪審團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發明。我們征召12個隨機選出的公民,讓他們聽審證據與辯論。我們接受他們的裁決,通常,這個裁決還是終局性的,而且,當他們完成任務后,我們又送他們回歸他們日常的生活。
舉凡全國性的重大事項以及日常的爭端,都以這種方式解決。沒有一個現代社會,敢于把如此大的賭注押在普普通通的男人或者女人的判斷之上。今天的批評者認為,這種肇始于中世紀英格蘭的審判方式,已經不適合于一個互聯網、基因圖譜、太空漫步、程控電話、搖滾音樂、經濟紛繁復雜、種族分裂遠未消弭的新世界了。在這些人眼里,陪審制已變得愚不可及、易持偏見、拖沓昂貴,無法再適用于現代社會,因此,它的死期不遠了。
但我覺得這種批評大錯特錯。作為一名律師和法官,我有幸經手了數百起案件,我知道陪審制在實際地起著作用。如果有公平的機會,它甚至能夠成功地處理紛繁復雜、情感飽滿、極具公共價值的案件。
我覺得,歷史就像一片深海,我們所有人在法律方面所做的工作正處在海浪線上,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它的浪潮、碎浪和岸上的陰晴風雨,就要不斷探索這片深海。有鑒于此,本書勾勒了一幅訴訟制的全景圖。
它的前半部分描述為了找到不需訴諸武力而能化解紛爭的種種方法,人類世界所付出的諸多努力。它記錄了陪審制在13世紀時的起源、它在創立近代民主中所扮演的未曾預見的英雄角色,以及在這一進程中公正而又精密的游戲規則的發展。這些發展我將用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案件作例證;我使用的是原始文獻以及一些盡可能得到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的后半部分論述美國訴訟體制出現的問題、關于陪審團任職能力與完善健全的論戰、必須進行的審判改革、將公平與經濟帶進庭外之爭(主要是證據開示與和解)的需求,以及21世紀美國訴訟體制的革新框架。
本書主要針對的讀者是那些對法律制度知之不多而又關心它究竟發生了什么的普通人。我并不想宣稱自己的態度中立。我從一開始就承認自己贊賞陪審制,這一態度在我當出庭律師時即已無比強烈,而擔任法官的經歷則更加深化了我的這一態度。盡管它還不是盡善盡美并且滿是戰痕,但在我看來,陪審團仍然能夠作出公正而誠實的裁決,仍然能夠對危及自由的官方勢力說出微言大義的“不”,仍然能夠賦予令公眾感到疑惑、難以接受的判決以合法性。
正如托克維爾165年前所寫的,它仍然“對判決的形成起著最強勁有力的作用,增長著人民的天然智識”。而且陪審團也照亮了另外兩項民主機制,一項是選民投票制度,另一項是公民的創制與復決制度。如果一般來說,陪審團審判產生的結果比我們所能指望的選舉結果更合理,那么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給予了必須作出決定的公民不同質量的信息。我們應當能夠從信息溝通方面所存在的差別中學習到有價值的東西。
每年都有約150萬美國人在法庭擔任陪審員,陪審團成了獨一無二的分權機制。隨著獲選官員進一步脫離其所代表的選民,陪審團非但沒有過時,還逐漸凸顯著重要價值。通過直接由人民之手作出判決,陪審團在公民與政府日漸擴大的鴻溝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美國的陪審團》,(美)威廉L德威爾著,王凱譯,華夏出版社2009年10月,本文選自該書導言,略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