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章子怡:歡迎監督
2010年1月27日,一條關于章子怡的新聞在互聯網上引發網民熱議。網名為“善款去向”的網友,于22日在天涯社區發帖稱,章子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宣布過的多宗捐助善款,只兌現了一部分。
隨后,網民們開始質疑其善款是否完全到位以及善款去向。一位美國當地的網友爆料稱所謂的“章子怡基金會”目前已經“名存實亡”。
章子怡2010年1月28日作出了正式回應,表示:歡迎網友質詢,歡迎大家監督。2月6日,她的經紀人紀靈靈表示,章子怡的確向地震災區捐獻了100萬元人民幣,而非84萬元。此外,關于在戛納籌募的50萬美元善款,紀靈靈稱將在“德陽資源中心”啟動后,匯入慈善機構“關愛兒童組織”的相關賬戶。
紅十字基金會也表示會盡快作出有關章子怡捐款事件的官方回應。在章子怡這場風波發生之前,上海著名的文化學者余秋雨也遭到了網絡的拷問。此類風波多從民間發起,并不構成什么重大社會事件。但是這些長長短短的風波深刻地反映出了社會信任危機的嚴重性,而普遍的社會信任正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汶川地震以后,演藝界人士多有行動,包括楊瀾、黃曉明等明星人物都深入災區,并成立了多項基金,有的基金聚合善款多達幾千萬元。面對社會的不信任情緒,他們確實需要有所交代。
關注
龔如心:逐利歸于仁義
香港高等法院2月2日就已故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的“世紀爭奪遺產案”作出裁決,商人陳振聰在龔如心的遺囑認證案中敗訴。龔如心的龐大遺產,撥歸華懋慈善基金。
龔如心2007年去世時,其328億港元遺產的繼承權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當時媒體報道稱,龔如心曾公開透露:絕大多數遺產將撥入華懋基金做慈善用途。但“風水先生”陳振聰以“特殊身份關系”要求繼承這一巨額遺產,并出示一份龔如心的遺囑作為證據。香港警方最終認定這份遺囑為假。
龔如心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慷慨捐贈社會。用行動踐行著對慈善的理解:逐利歸于仁義。她節儉一生,對公益事業慷慨解囊,捐獻給內地的教育、醫療和慈善事業的資金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2007年,臨終前的龔如心聽說內地不少兒童因父母患艾滋病身亡而成為孤兒, 立即捐建了“社工如心家園”項目。對這些孤兒承擔起“助養、助醫、助學”責任。目前,首批艾滋病致孤孤兒已入住“社工如心家園”。
2月4日,民政部下屬的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經請示中央有關部門同意,追授龔如心內地最高規格社會公益獎──十大社會公益之星獎。
動態
女性主導美國慈善事業
在經濟和就業形勢不佳的情況下,反而有更多美國人,特別是女性,將更多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慈善事業中。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有6340萬美國人志愿參加慈善活動,比上一年增加160萬人。這一增長主要基于女性志愿者人數的上升,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約120萬人。不僅如此,美國一些特別關注女性的慈善基金會在金融危機下,也增加資助金額,擴大資助范圍。就連因金融危機而一度黯然失色的好萊塢,也因海地地震重新熱鬧起來。女明星們爭先恐后,紛紛援助海地。
社會心理項目小額基金登臺
中國扶貧基金會1月28日在北京為五家來自汶川地震災區的公益組織及機構發放了首批社會心理項目小額基金,用于幫助這些組織和機構完成對地震災區青少年的心理援助。這一主題為“加油——在運動中成長”的社會心理項目,通過游戲、運動的方式,激發孩子們自我恢復的心理潛質,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同時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耐挫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將這一項目延續下去,中國扶貧基金會從去年年底開始接受公益組織和機構的小額基金申請。
數字化捐款還遠未普及
E惠社的研究發現,如今,捐款方式正在逐漸變得數字化,但是很多非營利組織沒有跟上時代步伐。雖然越來越多的慈善機構開始使用Facebook上的公益應用Causes等來宣傳它們的組織和籌款,但非營利組織沒能主動使用這一類的溝通媒體。另外有研究顯示,88%的非營利組織正在試驗數字化籌款,79%的非營利組織不確定如何說明社會媒體的價值,只有51%的非營利組織在積極使用數字化籌款。網絡捐款只占慈善機構全部捐款數額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