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歲末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侵權責任法》,將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該法第七章為“醫療損害責任”,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對“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的再次弱化。
“舉證責任倒置”是舉證規則的特例,通常的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而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倒置”,是在患方證明存在醫患關系以及不良后果的情況下,推定醫方有過錯,然后由醫方自證清白。因此,該原則一致被認為是對醫院的制約。
醫患糾紛中,關于“舉證責任”的分配,有過多次反復。
國務院1987年發布《醫療事故處理辦法》,是對醫療事故的第一部行政規范。因其是行政上的“處理辦法”,未涉及進入司法階段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
199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開始施行的《民事訴訟法》,其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六個字:“誰主張,誰舉證”。由于當時的立法沒有將醫療侵權規定為特殊侵權,因此,醫患官司也被納入這六個字的適用范圍之中,也就是說要由患者負舉證責任。
情況在2002年發生逆轉。當年4月1日開始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明確:“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一條就成了醫患關系中的“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患者提出對方“侵權”的主張,院方就要承擔“舉證”自己清白的責任。
這一司法解釋一直被認為是保護了患者的利益。也有醫學界人士認為,正是由于醫院承擔了舉證責任,醫院出于自我保護的心理,對患者進行過度檢查或者不作為,最后還得由患者承擔經濟或健康方面不必要的損失。
《財經》記者了解到,《侵權責任法》(草案)在之前幾年中經歷了四次審讀,到第二次時,依然有“舉證責任倒置”一項,而在第三次“草案”中被刪除。今年開始施行的《侵權責任法》中,只有第58條規定,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時,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也就是說,以后出現醫患糾紛時,醫院必須負擔的舉證責任,僅為證明以上三種情況并未出現。
《財經》記者 朱雨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