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期間,日本共有兩個型號的便攜式噴火器在戰爭中使用,分別是1933年裝備部隊的93式噴火器和1940年裝備部隊的100式噴火器,其中100式是93式的改進型號。這兩種噴火器使用的燃料罐組完全一樣,其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100式的噴火槍長度比93式稍短,由1219mm縮短至813mm;二是100式噴火槍的噴嘴采用更先進的機械加工技術處理,并且可以拆卸和更換。
主體結構
100式噴火器由3個主要部件組成:燃料罐組(兩個燃料罐和一個壓力罐)、導油軟管以及噴火槍。
燃料罐組
燃燒罐組的主體由兩個直徑152mm、高821mm、底部呈半球形的燃料罐組成。兩個罐子通過罐體底部的管道連接在一起,使得兩個罐子中的燃料能均勻流動,壓力均勻傳遞,這樣就能通過一個控制裝置來同時控制兩個燃料罐。右邊的燃料罐上有一個螺帽,將其打開就能向罐中填充燃料。兩個燃料罐的總容量是12.3升。
壓力罐位于兩個燃料罐后面中間的位置。其形狀與燃料罐相同,只是外形更加小巧,用于儲存高壓氣體(一般是氮氣)。高壓氣體的作用是用于將燃料從燃料罐推進噴火槍,高壓氣體通過連接在壓力罐和燃料罐頂部的金屬管進入燃料罐,金屬管道通過一個位于罐體頂端的針形閥來控制。
導油軟管
導油軟管長1143mm,由經過加強處理的橡膠管制成,兩端有黃銅接口:一端和右側燃料罐的底部相連,另一端和噴火槍相連。
噴火槍
噴火槍由一個內徑25.4mm的燃料管制成。控制燃料噴射的手柄位于噴火槍與導油軟管連接處附近,噴火槍前端的噴嘴長6mm。
燃料噴射手柄用于在引發點火彈時打開燃料噴射閥門,當它與噴火槍平行時,則處于關閉狀態,將手柄向右扳到一定角度,燃料就會從噴火槍中噴射出來。
100式噴火器比較注意人機工效。燃料罐的尺寸經過精心設計和測量,噴火器質量適中,作為一款標準戰斗裝備,比較適合日軍士兵矮小的身體條件。皮質背帶同樣很有特點,其做工精細,采用交叉捆綁的固定方式,不僅能夠與人體腰、背部曲線貼合在一起,還能提供橫、縱兩個方向的綁縛力,使燃料罐、壓力罐既不會從肩上滑脫,也不會左右晃動。背帶還可根據使用者的不同體形進行調整,缺點是沒有快速脫卸裝置。
設計特點
在設計上,100式噴火器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點火裝置,其率先采用了點火彈筒取代傳統的高壓電池,提高了點火成功率;二是它使用了一根金屬連桿來打開壓力罐閥門,大大簡化了噴射前的準備工作。
點火裝置
100式噴火器的點火裝置采用一種與轉輪手槍類似的轉輪點火彈筒,套在噴火槍槍口附近,里面裝入10發點火彈。當引爆點火彈時,火花就會與噴射出的燃料相遇。
這種點火控制方式與美國M1噴火器所采用的高壓電池電點火方式相比,有較大的進步,無論可靠性、使用效果、還是操作便捷性,都有一定的提高。
金屬連桿
用于打開壓力罐閥門的金屬連桿,是100式噴火器的另一個獨特的設計。需要用噴火器噴射時,必須先打開壓力罐閥門。在100式噴火器出現以前,噴火手在進行這些準備工作時,要么必須把噴火器從背上卸下來,要么需要另外一個人配合操作,而噴火手自己是無法獨立完成準備工作的。美國的M1噴火器就存在這樣的不便。
100式噴火器使用的這種帶有彈性、可彎曲的金屬連桿,有點類似于我國傳統兵器中的蛇形鞭,其一端連接在壓力罐閥門上,另一端垂在噴火手胸前觸手可及的地方。若想打開壓力罐閥門,只要擰動胸前的金屬連桿就可以,大大簡化了噴火前的準備工作。
操作使用存在難度
100式噴火器最突出的缺點是灌注燃料和操縱噴火槍時不方便。
向100式噴火器中注入燃料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因為注入燃料的總量需要精確控制,所以注油時一定要使用量油計,但是燃料罐的注油口非常小,所以在精確注油的同時還要觀察量油計就變得很困難。即使在白天光線很好的時候觀察量油計也很難做好,在晚上更是不可能。
向壓力罐中注入高壓氣體的操作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惟一的風險是進行此操作時需要卸下連接壓力罐和燃料管的金屬管,但這有可能會使臟東西進入金屬管中。
在塵土飛揚、雨花四濺或非常骯臟的環境中進行注液、加壓操作,不利于保持整個噴火器的密封性和內部壓力的穩定,很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因此,為了控制壓力,日軍在高壓氣體集氣管上使用了一個抑壓計,用于防止壓力罐中充入的氮氣過多。
100式噴火器的噴火槍的使用也不太方便。要想快捷、熟練地操作噴火槍,必須經過大量訓練。使用100式噴火器,在打開燃料噴射閥門前,需用右手順時針轉動噴火閥門手柄,與此同時還要旋轉點火彈筒,以引爆點火彈。這一系列動作對于身材矮小、手臂較短的日本人來說,難度是非常大的。不過,這種復雜的操作方式也有一定的好處,就是降低了噴火器在運輸過程中遇到跌落、碰撞情況時自動點燃的可能性。
設計特點被借鑒
總體來說,100式噴火器是一款性能強大的噴火器,能夠勝任它所承擔的任務,與同時代各國的噴火器相比性能優良,同時它也是日本在二戰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強有力的證據。就武器本身來說,100式具有許多先進特點,其設計優長后來被美國人借鑒過來并加以改進,應用到更為經典的美國第二代噴火器——M2-2噴火器上。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