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實名:鋪就網購誠信路?
日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研究起草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公布并公開征求意見。根據該意見稿,通過網絡從事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的自然人,應當向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提出申請,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實身份信息。具備登記注冊條件的,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注冊。
該規定的出臺會不會影響網店的經營?網店實名制是否能充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推行了網店實名制之后,是否能夠就此鋪就一條網購的誠信之路?
網店實名制呼之欲出,對于實名制,一直處于熱議之中。網絡的虛擬化和交易的現實化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業態。但對于社會人來說,任何的業態都得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網絡交易中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顯得格外重要。如何真正凈化網絡環境,保駕網絡交易,實名制才是根本。
實名制便于法律監管
實名制其實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和現實的經濟環境中架設了一個映射關系。讓人們在網絡的自由性中可以保證現實的約束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何況涉及交易的網絡世界呢?筆者以為實名制后的網絡交易,即可滿足網絡的方便、快捷,又可以保證法律法規對其的有效監管。在法律的監督下,交易中的利益體就可以像現實社會中那樣去遵循。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支付平臺也呈現多樣性,在每個交易平臺上注冊的商家不計其數,魚龍混雜。很多商家沒有現實的實體店面,在網絡上進行產品的銷售。同時也有些不法之徒,利用網絡進行不法交易。實名制的出現,是將網絡作為“交易場所”的創新,而涉及稅務、安全、質量等問題和我們在商場購物一樣,消費者的權益有了保障的基礎。
實名制有助構建誠信體系
在虛擬的網絡中進行現實交易,歸根結底還是現實交易。現實交易就像人們在白天進行活動,沒有遮擋,沒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我國的法規中有明確規定,在任何交易中,交易雙方應該表明身份,雙方擁有同等的知情權。網絡實名制讓買賣雙方平等的面對面地“談生意”,而不是一家在明處,一家在暗處。
匿名的網絡世界無疑是自由的。但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需要建立在對社會對他人無不良影響的基礎上的。沒有實名制,網絡的誠信、責任都無從監管。社會人在網絡世界里,表面是快捷方便了很多,但需要在驗證彼此信用等問題上耗費很多資源。沒有這個誠信體系的根本落實,那么網絡也就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了。換言之,網絡交易需要建立誠信體系,而誠信體系需要實名制的支持,否則都將是空談。
網絡就是社會
說了這么多,再來審視網絡實名制,就不難發現它的社會意義之所在。網絡實名制的實施,于個人來說,旨在實現虛擬人與現實人、自由人與責任人和諧統一。古人說,“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古人看來,名字是我們生命的符號,也是我們的胸懷與人格的象征。一個真正懂得自愛的人,必定是懂得珍愛自己姓名的人,生怕自己的名字受污染。對自己姓名的尊重,可以顯示出一個人對自己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可以轉移為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與現實社會日益密切的聯結。“一卡通”的實行啟示我們,每個人的一切資訊,都可以憑借一張卡、一個數字來查獲。隨著實名制的實施,隨著互聯網和技術手段的進一步發展,我們不難想象,未來每個人的網絡賬號與他的身份證號碼及“一卡通”將聯為一體,網絡手段最充分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空間的自然延伸。
按照現實社會的管理辦法管理網絡交易實名制確實是保證網絡交易等環節的不二法則。現在的網絡交易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經濟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我相信,隨著實名制的實施,交易的安全性以及監管、稅收等一系列問題都將得到有效地解決。
現在中國已有將近4億的網民。從政治和社會治理的角度看,假若這些網民都使用實名制的話,那將意味著人們借由網絡的社會交流成本——首先是信任成本,其次是時間和精力成本,將降低很多。人們的網絡互動會更和諧、更真實、更有效。由此,整個社會都可以節約大量的管理成本。在這樣的高效低成本的環境下進行網絡交易,于個人,于組織,于國家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