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堂》
播出頻道: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 節目類型:生活服務
授獎詞
《養生堂》緊緊抓住中老年觀眾的收視需求,它的簡單和實用促使電視對娛樂潮流反思,也讓電視的性格缺陷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彌補。
“得大媽者得天下”是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的口號。節目于2009年開播,第一個月平均收視率為0.59%,11月時平均收視率飆升至3.69%,比原時段平均收視率提高了900%。《養生堂》聚集了大批觀眾,最高收視率一度達到4.67%,超過了熱門電視劇。在北京電視臺各檔欄目中,《養生堂》的觀眾電話最多,平均每天超過200個。
在經濟發展的高速時代,養生已經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一個重要話題,書店里的養生圖書已經成為一大種類。用電視語言、選擇大眾化的養生題材、邀請權威的專家坐鎮、以“傳播養生之道、傳授養生之術”為欄目宗旨的《養生堂》在此類節目中拔得頭籌。節目既從“道”的角度表達中醫中蘊含的養生思想,也從“術”的角度解疑釋惑,對大量病征給予大信息量的闡述。“道術結合”使得節目既有文化內涵,也有生活實用信息,所以一經推出就超越了其他養生類節目,獲得收視率、影響力和口碑的多重收獲。
制片人伍立介紹,《養生堂》曾考慮過養生講壇的形式,但講壇形式并不能很好地體現養生節目互動的精髓,所以節目最終確定的形式是主持人和專家面對面問答,針對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一問一答之間解疑釋惑,闡述養生之道、表現中醫的博大精深。
節目最初設計是針對二十四節氣安排內容,但在執行過程中并不刻板,“今天我們看自己的臉色”“小穴位大健康”“不求吃好但求吃對”“知足常樂”等系列節目都讓百姓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飲食。當《養生堂》的專家在節目中介紹應季食品后,第二天北京地區菜市場上被節目推薦的食材一定大賣。
說到節目的核心資源,伍立認為,專家資源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核心競爭力所在,把任何工作做到極致才是一檔節目能夠屹立不倒的關鍵。
在講述“道”的同時堅持實用性、增加維度,這是《養生堂》和眾多養生節目不同之處。目前《養生堂》發行權和版權銷售已經超過200萬,市場上甚至出現了8種以上的《養生堂》盜版光盤。這種影響力已經遠遠超越了其他同類生活服務類節目。
制片人自述
“做事先做人,按規律辦事,活到老學到老”是制作《養生堂》的經驗。一個欄目要適應從8歲到80歲、從城市到鄉村的所有觀眾,在今天是不現實的。如果你播下1000粒種子,并讓這1000粒種子都生長開花,你只能收獲一地雜草!我們的觀眾是誰?我們鎖定的就是電視節目的主力收視群體——大媽們。
誰在說?說什么?怎么說?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即“為誰說”,針對普通百姓的收視需求,聽得懂、學得會、做得到成為我們制作節目的基本要求。編導與專家接觸,不管多大的腕兒,我們都堅持自己才是電視專家。節目如何結構、怎樣開頭,包括起承轉合必須聽我們的;雖然為此與專家時有摩擦,但收視結果證明了我們的堅持是正確的,比如去年6月份時我們與某個欄目撞車,邀請的是同一位專家,節目也在同一時間播出,但是收視率卻高出近30倍。
——伍立 《養生堂》制片人
評委點評
養生節目一路向陽的情況下,《養生堂》以科學性、客觀性贏得觀眾。系列節目保持了觀眾收視的連貫,穩定,建立了觀眾與專家的互動關系,拉近了距離。
——劉宏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