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和同事去市醫院探望好友張局長,他因患重感冒已住院兩天,那天他還發著高燒(體溫39.5℃)。恰好他妻子麗娟正準備去買冰袋給他做物理降溫。我說:“為何不讓他口服托恩(一種退燒藥),效果還來得快些。”“以前發燒不都是進行冷敷和用冰袋降溫嗎?這樣降溫不好嗎?”麗娟不解地問。
看到張局長已經吃了藥,趁著空閑,我干脆給麗娟仔細講解起來。
物理降溫是場激烈的競爭
長期以來,物理降溫物因其使用方便、不良反應小、價格便宜等優點在臨床上廣為應用,成為高熱患者降溫的首
選方法。但世界衛生組織的新近研究表明,傳統的物理降溫對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熱者弊多利少。
這是因為在發熱患者中,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升高,機體為了遵守下丘腦“升高體溫”的命令,早已做出相應反應——產熱增多,散熱減少。此時如果單用物理降溫方法包括冰敷(冷濕敷)或酒精擦浴從外部給患者降溫,就會出現外部冰袋不停地搶熱量,而體內卻拼命減少熱量外泄,要保存熱量。于是皮膚附近有限的熱量成了稀缺物資,冰袋和機體“你爭我奪”。經過激烈的競爭,冰袋通常是無功而返,也就是物理降溫以失敗告終。也有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機體只有不斷新陳代謝來彌補失去的熱量,結果是發熱時間不僅沒有縮短,反而延長。
這場競爭的最大受害者還是患者,發熱無法控制不說,還會感到全身不適,如冰敷(冷濕敷)所致寒冷刺激可引起畏寒和渾身顫抖,加重低氧血癥和原發病(如肺炎等);此外,小兒皮膚薄嫩、皮下毛細血管豐富,皮膚體表面積相對較大,使用酒精擦浴還可經皮膚吸收產生中毒癥狀。嬰幼兒由于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神經髓鞘尚未完全形成,易誘發高熱驚厥。
發高燒,“擒賊先擒王”
眾所周知,持續高熱(腋溫≥39℃)會直接威脅患者健康,它不僅使機體耗氧量和各種營養素的代謝增加,而且可使人體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因此,適當應用退熱藥可以快速降低體溫,緩解高熱引起的并發癥(如高熱驚厥等)。
基于以上原因,現在多數醫學專家指出,治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熱,應該“擒賊先擒王”,即通過藥物將下丘腦體溫調定點降至正常,升高的體溫就會在下丘腦的指揮下平緩下降。
目前常用的退熱藥有兩大類,一類是對乙酰氨基酚(代表藥是泰諾林口服液);另一類是非甾體抗炎藥(代表藥是口服托恩液)。這兩類藥物均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物理降溫并未退出高燒治療的舞臺
當然,對物理降溫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物理降溫(首選溫水浴)在以下幾種情況還是可以使用的:
★3個月以內的嬰兒發高熱(>39℃)時。
★超高熱(>41℃)時,退熱藥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無效的。此時先做物理降溫可使體溫迅速降低1~2℃,預防超高熱對大腦的損害,為去醫院就診爭取時間。需注意,此時仍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至今沿用的喝姜湯后用被子捂蓋、通過發汗治療感冒的方法不屬于物理降溫范疇,該法只限于傷風感冒早期患者,至于其他感染性疾病或某些傳染病所致高熱用此法降溫,多數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