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指血從肛門排出體外,色鮮紅或暗紅,偶爾伴有膿黏液。許多人都認為,便血是很平常的事情,要么是上火,要么就是痔瘡,忍忍或用點藥就過去了,沒必要去“大動干戈”,即便是在每年的單位體檢中,也很少有人主動咨詢醫生,去做肛腸檢查。
事實上,便血是人體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之一,它可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統,可能是來自消化道的疾病,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現。因此,便血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便血原因逐個辨
便血的病因有多種,不論是腸道血液循環障礙,還是潰瘍、炎癥或腫瘤,都伴有大小血管被侵蝕、破壞。老年人常有多種慢性病,抵抗力差,修復病變能力弱,在便血病種上也和中青年人有重要差異,這也決定了治療方法和預后的不同。
據國內多家醫院的調查報告,成年人便血原因排在前5位的是:大腸息肉、慢性結腸炎、肛管病、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癌;而老年人便血原因中,排在前5位的則是:大腸癌、大腸息肉、肛管疾病、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可見,老年人中大腸癌多,與大腸癌相關的便血也多。
常見便血原因在臨床上也是各有特點,需細加辨認。
大腸癌 多為便后帶血,常排出黏液或膿性分泌物,或有特殊臭味,與壞死腫瘤組織有關。還伴有腹瀉、便秘,不但出現消瘦、貧血,還可在下腹部摸到包塊。結腸鏡及活檢可確診。
大腸息肉類似大腸癌,少有排便性質改變,病程較長,若無惡變,可無全身癥狀(長期失血可造成貧血)。
老年人息肉分布部位與成年人不同,且多易惡變,以腫瘤樣、乳頭狀、絨毛狀腺瘤為多,隨著年齡的增長,惡變率也會增加。確診方法同大腸癌。
肛管疾病包括內痔、肛裂、肛瘺等,以內痔最為常見。肛管疾病便血多為鮮紅色,不與大便混合,多于便后滴下或染于手紙上是其特點。若便后出血伴有肛門處疼痛,多提示肛裂。
潰瘍性結腸炎有五大特征:血便(常與大便混合)含黏液及膿性分泌物多、腹痛、腹瀉、消瘦、發熱,這些特征不一定每個患者都會出現。其中,腹痛多在左下腹,也可為全腹痛,常為緩解與發作交替進行,抗生素治療無效。結腸鏡可確診。
生活中,一旦出現便血,患者要特別留意便血量(有出血痕跡還是滴血、或是鮮血直流)、便血頻率(每次便后出血還是偶爾出現)、便血顏色(鮮紅、暗紅還是黑色)、與排便關系(有關還是無關)、查體(有無口唇皮膚紫斑、紫紋、腹部包塊等)等情況,方便醫生診斷。
便血誤區入不得
除了對便血原因區分不清,很多人還容易陷入認識上的誤區。
便血就是痔瘡
便血不等于痔瘡,二者絕不能劃等號。值得提醒的是,某些疾病在便血的同時可有痔瘡存在,如結腸癌、腸息肉等,只有認真徹底檢查,才不會被表象蒙住眼睛,將二者混為一談。
少量便血無大礙
偶爾少量便血,也許沒有大的問題。但若長期少量便血,日積月累可造成貧血,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便血檢查時,發現一處病變就“住手”
成人腸道全長約1.5米,分為直腸、結腸、盲腸三部分。出現便血,查到肛裂不等于其后方的腸道“平安無事”,痔瘡也可與多種腸道疾病并存。有一個事實是,前面(臨近肛門處,鏡檢先達部位)有息肉,后面很可能有癌,這個息肉被稱為“指標性或衛星性息肉”。因此,全面檢查才是萬全之策。
黑血就是上消化道出血,鮮血必是下消化道出血
這一觀點并不全面,下消化道出血在腸道停留過久(如有便秘)可呈黑色,而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如肝硬化時),鮮血可從肛門直流。
沒見到血就是沒有出血
見不到血,只能說明沒有顯性出血,還可能存在隱性出血,這要靠大便隱血試驗加以檢測。一些早期病變如早期大腸癌、腸息肉等,常能通過隱血試驗得到及時驗證。
>> 鏈接
便血常用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