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腎衰患者,飲食療法至關重要,如果飲食不當,不僅會讓藥物治療毀于一旦,還會加重病情。因此,著名腎病專家、解放軍總醫院老年腎科張曉英教授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強調——
張曉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南樓臨床部腎臟內科主任醫師、教授,中華老年醫學會腎病組副組長兼秘書;中國中西醫醫學會北京分會腎病委員會委員。從事內科臨床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從40歲開始,伴隨全身各器官功能減退,腎臟作為人體重要排泄器官,其組織結構也漸漸發生改變,功能隨之衰退。已衰退的腎臟自我穩定機能被削弱,無論是創傷、手術、藥物反應、電解質紊亂或是感染侵襲等均有可能造成腎衰。國內一項調查顯示,住院的重病人中約有1/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或衰竭,在死亡病例中,合并發生腎功能衰竭者高達80%以上。由此看來,身體機能衰退、慢性病纏身的老人,腎衰是無法回避的一大難題。
張曉英教授從事內科臨床30余年,在老年腎病專業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接受記者采訪時,張教授說,除了年齡方面的原因,疾病的影響是老年腎衰發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據不完全統計,慢性腎小球腎炎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第一位病因,糖尿病所致慢性腎功能衰竭已升至第二位。其實,除了糖尿病,老年人易患的全身性疾病,如動脈硬化、高血壓、痛風、泌尿系統感染等,都是促使腎衰病情發生、發展的原因。
因此,老人發生腎衰時一般同時有其他疾病存在,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典型,通常被認為是其他疾病引起,容易漏診。說到這里,張教授簡單介紹了一些腎衰患者的主要表現。如,腎衰中晚期時患者眼瞼及下肢浮腫,晚期可出現高血壓、心力衰竭、呼吸困難、貧血、全身浮腫、呼氣帶尿味、皮膚瘙癢、肌肉震顫、肢體感覺異常、嗜睡、反應遲鈍等多系統癥狀。
張教授指出,出現上述癥狀,或者有腎臟病變、高血壓、糖尿病等容易引起腎衰的疾病者,應定期檢測腎功能,查尿常規。一般認為,若血肌酐>133μmol/L(微摩爾/升),表示腎功能減退;但對于營養不良的老年患者,血肌酐雖在88.3μmol/L左右,亦有可能腎小球濾過率已有明顯下降或出現早期腎功能不全。
張教授介紹說,腎衰的治療,是一個比較專業、復雜的過程,治療原則是在控制癥狀的同時治療引發腎衰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引起的腎衰,在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的同時,還要將空腹血糖控制在5.0~7.2mmol/L(毫摩爾/升),睡前血糖控制在6.1~8.3mmol/L;而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應嚴格控制,如當24小時尿蛋白>1克時,血壓需控制在<125/75mmHg(毫米汞柱);當24小時尿蛋白<1克,血壓需控制在<135/85mmHg;當腎小球濾過率<15ml/min(毫升/分鐘)時,血壓需控制在<140/90mmHg。
“是不是很復雜?”張教授笑著對記者說,“相比這些治療方法,我建議老年腎衰患者對飲食療法要有清晰的了解。”一是飲食療法作用很大,應加以重視,如果不注意的話,不僅會讓藥物治療毀于一旦,還會加重病情;二是飲食療法的執行者是患者自己,如果不了解清楚,容易犯錯。
飲食治療5主張
張教授介紹,腎衰的飲食療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低蛋白飲食
合理的低蛋白飲食可以使慢性腎衰患者避免發生營養不良,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幾點:
★低蛋白飲食不是無限制的低,一般情況下,保證每天攝入0.6~0.8克/千克體重。
★低蛋白飲食中必須有50%來自優質蛋白質,如奶、蛋、魚、禽、肉及黃豆制品。其余蛋白質由谷類、蔬菜、水果等提供。張教授說,豆類食品不但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且膽固醇含量遠遠低于動物蛋白,還富含亞油酸和磷脂,在減輕血管硬化、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展方面作用優于動物蛋白。因此,“慢性腎衰患者不宜食用豆制品”的觀點應糾正。
★必須保證每天攝入30~35千卡/千克體重的熱量供應,以維持理想的體重為原則。
★應盡量食用熱量高而含蛋白質較低的食物,如白薯、山藥、芋頭、南瓜、土豆等。
★患者進食熱量少時,可適當增加一些含糖高的食物如蜂蜜、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或植物油,以增加熱量,滿足身體基本需要。
限制含磷高的食物
慢性腎衰患者的腎功能受損,引起血磷升高,高磷血癥進一步損害腎臟,并繼發低血鈣、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所以,應避免攝入含磷豐富的食物,如蛋黃、肉松、動物內臟、骨髓等。為此,食肉、禽、土豆時可用水煮,去湯后再進一步烹調。早期適量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可有效緩解慢性腎衰患者存在的高磷低鈣狀態。
減少鉀的攝入
慢性腎衰患者的血鉀容易發生紊亂,少尿、無尿及酸中毒的患者極易發生高血鉀癥。血鉀過高,可致心跳驟停,危及生命。停用保鉀利尿藥和糾正酸中毒,并減少高鉀食物的攝入量。常見的高鉀食物有肉類、魚蝦、蔬菜、香蕉、板栗、榛子、核桃仁、蘑菇、香菇、玉蘭片、赤小豆、綠豆、黃豆、豆腐皮、榨菜、干蓮子、干辣椒、花椒、蘿卜干、花生等。
限制高嘌呤飲食
慢性腎衰患者尿酸排除減少,可引起血尿酸增高,因此應禁高嘌呤飲食。嘌呤高的食物主要有鳳尾魚、沙丁魚、魚仔、動物內臟、肉汁等;嘌呤含量較高的有扁豆、鯉魚、鱈魚、鱸魚、鰻魚、貝類水產、豬肉、牛肉、雞、鴨、兔、菠菜、蘑菇等。
適時低鹽飲食
張教授說,是否低鹽飲食,這隨病情而定。如有高血壓、水腫或充血性心臟病時,宜用低鹽飲食(每日食鹽2~3克或醬油10毫升)。避免加工類食品,如腌制品、罐頭食品,并謹慎使用醬油、烏醋、味精、雞精、豆瓣醬、辣椒醬、番茄醬等調味品。可用白醋、花椒、檸檬汁、香菜、蔥、姜、蒜等調味品,增加食物可口性。但要定期復查身體,避免過度限制鈉的攝取,以免發生低鈉血癥。
保護腎臟 預防腎衰
張教授指出,老年人腎衰的發生率較高,且病情發展較快,若用飲食療法已經不能見效,非透析治療無法維持時,可采用透析治療。
張教授說,如康復治療得當,患者常可在發病數年乃至數十年仍保持較穩定的腎功能。不過,透析是萬不得已的選擇,因為這對患者身體和經濟方面都是極大的考驗。有鑒于此,腎衰患者關鍵要做好生活起居和飲食調節,重視對腎功能的保護。
1.及時發現和治療誘發腎臟損害的疾病。比如咽喉炎、扁桃腺炎等疾病需盡快根治,應用抗菌素要徹底,不可中途而廢。若患這些病1~2周后發現眼瞼或面部浮腫,應立即化驗尿,并追蹤尿的變化;患有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等和皮膚感染性疾病如癤腫、膿泡瘡等,應追蹤尿的變化。
2.注意全身疾病對腎臟的損害,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結締組織疾病等,積極控制原發病,定期化驗小便,早期發現腎損害,早期治療。
3.注意飲食規律性和合理性,隨著年齡增長還須節制飲食,切忌過飽。不吸煙、不酗酒。
4.避免藥物損害腎臟。未經醫生處方不要亂服藥,尤其是抗菌素、止痛劑的使用,要遵醫囑,盡量避免使用可能損害腎臟的藥物。也不要亂吃中草藥。
5.適量多喝水,不憋尿。
6.定期做體檢,測量血壓、體重,檢查尿量和尿常規、腎功能、血糖等。
7.注意保暖,勿受涼。避免接觸易感人群,預防感冒和感染。
8.注意鍛煉身體,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堅持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最后,張教授建議大家一定要重視腎的健康,有條件者每年或每兩年做1次體檢,每次都必須有包括腎臟的4項檢查和尿常規,必要時選擇一些特殊的腎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