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推出,就很可能立即對當前的市場產生影響,尤其是資產價格相當之貴的A股市場。
1月8日,證監會宣布,國務院原則性同意開展融資融券和推出股指期貨兩項業務。長期以來,只能單邊做多的中國股市將變得更加多元化。盡管短期內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所產生的沽空力量還不可能和做多資金相抗衡,但是中國市場終于成為了多邊市場。
在2009年末,就有市場人士表示,2010年將是中國股市劃時代的一年,因為融資融券、股指期貨和國際板都將在這一年橫空出世。
但是嚴格來說,相比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所形成的沽空機制,國際板的推出對于市場的影響相對更小。因為在短期內,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還難以實現,所以即使跨國公司能夠通過國際板在中國股市上市,也很難將其在上海交易所發行的股票轉托管為其他交易所之間發行的股票。此外,中國股市的再融資程序與首次公開發行(IPO)相差無幾。因此,國際板的推出可能不會對中國股市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而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推出,就很可能立即對當前的市場產生影響,尤其是資產價格相當之貴的A股市場。無論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還是財政刺激政策發生效力后的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都保持在了非常高的水平。股價能夠始終維持在高位,某種意義上是因為中國可供投資的儲蓄資金規模巨大,推高了包括股票在內的資產價格,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投資資金只能單邊做多——資金入市只能推高股價。
因此從長期來看,沽空機制的形成,對于糾正過高的股價,將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從短時間來看,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卻可能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在1986年,香港市場推出恒生指數期貨的時候,股票交易量隨即就增加了60%。如果A股市場也出現同樣的流動性暴增,風險是非常難以控制的。唯一確定能夠從沽空機制中受益的要算券商股,因為只要成交量上漲,券商就能夠增加利潤。
對于整個市場,必須防范沽空機制引發的風險。在內地,監管部門始終是化解風險的主要角色。平心而言,中國的監管部門已經算得上是小心翼翼了,在應對沽空機制時更是如此。
之前,中國市場上也曾出現過沽空工具——認沽權證。這種隨上市公司股改而推出的產品,在2007年一度受到追捧,但是由于數量有限,而且當時市場過于狂熱,因此認沽權證并無法起到糾正股價的作用,反倒成為了投資者“擊鼓傳花”的豪賭籌碼。
就在今年,也就是為了防范風險,證監會取消了權證的發行。而之前的2009年,有計劃發行分離債的企業也被建議轉發可轉債,其原因就是分離債所附帶的權證難以監管。不難看出,證監會已經在竭力防范風險了。但是無論多么謹慎,創新所要面對的風險總還是必需的,畢竟相比國際市場,中國股市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如果沒有沽空機制,單邊市場積聚的風險更加難以控制。
種種考慮之下,證監會很可能會對沽空機制的運行推出嚴格的限制。對于融資融券來說,證監會能做的就是增加投資者的保證金比例,縮小做多和沽空的杠桿;而對于股指期貨,證監會很可能對股指期貨的投資者身份進行限制。
跨入“沽空”時代后,散戶們也需要調整投資方式。目前,一些從估值上看已經完全沒有價值的股票,卻一直受到熱捧。曾經有一位分析師生動地說道,“投資股票并非因為它所代表的企業業績良好,而是因為有更傻的傻瓜會出高價來接手。”未來,這種情況可能會得到調整,投資者將會轉向業績良好的股票。
如果企業有著很好的盈利和成長性,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是經得起考驗的。2007年,筆者參加深圳的一次陽光私募研討會時,多位國內知名的投資專家都表示,“即使未來市場上存在沽空機制,但是并不影響基本面好的股票。即使在沽空時代,投資者也主要是通過做多賺錢,因為經濟還是處于增長之中。沽空機制的意義在于減少那些無意義的追高。”
或許,沽空機制的推出,能夠讓A股更加成熟,畢竟單邊市場很難做到與國際接軌。
(作者系財經媒體人,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