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一直是水利事業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廣義上審視,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以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現象。水利事業以人為本,水利建設者人員結構的多元性與大眾性,導致了對精神與文化生活的特色需求與個性向往,因而,水利群眾文化應運而生。水利群眾文化的精神激勵作用和宣傳效應與存史功能,對水利行業的建設與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新時期水利事業離不開群眾文化,群眾文化更伴隨水利建設高潮的到來而呈現出繁華似錦、春色盎然的景象。
一、 水利事業需要群眾文化
(一)群眾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用
1、群眾文化的思想內涵決定了其價值取向屬于精神文明范疇。水利群眾文化廣泛宣傳了國家水利事業的方針、政策,陶冶了廣大水利職工的精神與情操,提升了職工的綜合素質,鼓舞了職工士氣,增強了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而,創建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群眾文化。
2、水利群眾文化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來實現的。群眾文化的娛樂性與藝術性、審美心理與審美情趣,決定了水利職工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調精神。安徽省安慶市花涼亭灌區管理局以工會牽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通過參加防汛搶險知識競賽,打籃球、乒乓球,下象棋比賽等群眾文化娛樂活動,灌區職工賽出了風格、賽出了水平,更凝聚了人心,增進了友誼,團結了隊伍,使廣大干部職工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進步,出現了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的嶄新風貌。由此可見,開展群眾文化是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舉措。
3、水利群眾文化活動貼近職工、貼近生活,結合本單位的生產實際,真實地反映職工群眾的精神面貌與心理需求。群眾自己作為開展文化活動的主體,在開展活動中,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反映了水利職工的呼聲和心愿,倡導著“明禮誠信、敬業奉獻、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愛國守法”的新風尚,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二)群眾文化對水利的宣傳作用
1、水利群眾文化大眾的參與性與普及性,拓寬了水利宣傳領域,擴展了宣傳范圍。花涼亭灌區管理局正是通過大力倡導群眾文化,通過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寓教于樂,增強了對灌區的宣傳,提升了社會對灌區的認識,使更多的人了解灌區,熱愛灌區,從而關注水利、支持水利事業的發展。
2、群眾文化的娛樂性與趣味性,既能宣傳黨的水利方針政策,又能反映身邊的好人好事,展示新面貌、新風尚,使理性問題趨于藝術化與形象化,更容易被接受,增加了宣傳的深度,既能收到短期立竿見影的效果,也能起到長期潛移默化的作用。花涼亭灌區管理局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時,緊緊抓住群眾文化的娛樂性、趣味性這兩個特點,宣傳、弘揚水利人精神風范,擴大了灌區影響,提升了灌區知名度。
3、群眾文化表現形式的多元性,使宣傳的手段呈現出多樣化。這種多樣化加快了宣傳速度和影響力,有利于使水利事業的宣傳更加深入人心。
(三) 群眾文化在水利行業中的存史價值
1、群眾文化活動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特性,使水利群眾文化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從形式與內容上都打上了時代烙印。因而,不同時期的水利群眾文化活動,都是不同時期的水利建設火熱的生活記錄與真實寫照。所以,水利群眾文化具有存史功能。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傳說中的典型實例,著名現代京劇《龍江頌》就是那個年代水利事業精神風范的經典之作。
2、群眾文化的記載性使后代水利人透過文化形式,鮮活地了解了水利建設的過程,使當今的人們對水利的發展史有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比如在灌區工程建設初期,有段“一碗水一碗糧,吃飽了肚子喜洋洋”的快板詞,記錄了灌區初期渠道開通后,受益老百姓的喜悅心情。透過這段快板詞,使現代灌區人對當時灌區工程投入使用帶來的效益有了形象化的感知。
3、群眾文化大眾的參與性,使其存史的作用為其他的載體難以企及。在花涼亭灌區管理局的檔案中,保存著一份大規模擴建期間當時工地上黑板報的底稿,透過這份底稿,人們不但對當時工地上的情景有了細節的了解,更感受到了當時建設者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慨。
二、水利群眾文化現象
(一) 水利建設早期的群眾文化
1、大型戲劇演出與群眾自編自演相結合。
在花涼亭灌區的建設中,特別是在大規模擴建時期,當時因客觀條件限制,群眾文化大都采用傳統的表現形式。花涼亭水庫建設初期,著名黃梅戲演員王少舫率黃梅戲劇團來工地上演出的情景,在當時起到了極大的精神激勵作用,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在灌區擴建總干渠的水利工地上,太湖、宿松、望江、懷寧四縣有數萬人參戰,各縣民工團與擴建指揮部經常組織民工自編自演歌舞、快板、大鼓書等文娛節目,不但鼓舞了干勁,而且大大豐富了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2、特征凸顯,文藝表現形式多樣化。
說唱藝術是群眾文化表現形式之一,在灌區大規模擴建期間,民工中流行說大鼓書,至今參加過渠道開挖的群眾依然記得當時的大鼓詞:水利渠道開得好,水缸修到門前了……”當時工地指揮部編演的小型話劇《小馬娶親》,說的是太湖的姑娘與望江的民工小伙子在勞動中相識戀愛的故事,因為表演妙趣橫生,感人至深,至今部分臺詞仍在群眾中流傳。
3、特殊的精神食糧。
灌區大規模擴建時期,工地上的黑板報和戰地簡訊、戰地廣播成為展示群眾文化的平臺,當時民工休息時,看簡報、黑板報成為精神渴求。這種短平快的群眾文化形式及時快捷地宣傳報道了工地的戰況,記錄了當時的火熱生活,使民工感受到了自己的精神風貌,深受歡迎,成為當時民工珍貴的精神食糧。
(二)改革開放后的發展
1、進入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我國水利建設事業又迎來新高潮。在花涼亭灌區續建配套工程的建設高潮中,群眾文化在傳統的基礎出現了新變化,歌舞表演有了一定規模,各類演出團隊紛紛誕生,生動活潑的節目不斷涌現。
2、隨著工程建設隊伍的專業化,水利工地上大規模的人海戰術逐漸消失,簡報與黑板報逐漸被新穎的宣傳櫥窗所替代。伴隨現代科技的進入,展示群眾文化的手段出現了新變化,攝影、書畫、燈謎等等藝術形式深受水利職工青睞,許多水利單位紛紛舉辦藝術展覽。
3、報告文學與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大量發表,群眾文化的文學品位與思想內涵的提升,成為這一時期水利群眾文化的特征。
(三)新時期水利行業群眾文化的新特征
跨世紀后,國家對水利建設越來越重視,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應用,水利群眾文化與時俱進,出現了與水文化宣傳相結合,與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相結合,與體育競賽、健身健美相結合,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格局。特征主要表現為:
一是大型的專題晚會應運而生,大型工程項目的開工與竣工都要舉辦慶典活動,歌舞類文藝演出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態勢。二是由于群眾文化作用的凸顯和重視程度的加大,有組織的群眾直接參與的各類集體舞、秧歌舞、健身健美操等獲得普及與發展,使得群眾文化昭示著蓬勃的生命力。花涼亭灌區管理局最近幾年多次參加社會性的秧歌、健美操等文藝表演,并屢屢獲獎。三是我國將節假日用法定的方式固定下來后,廣大水利職工有了更多的休閑時間,新型的旅游文化成了群眾文化的新元素。四是網絡技術為水利群眾文化的普及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各地水利網站紛紛開通,為水利群眾文化的發展打造了嶄新的平臺,在網上寫博客、發照片、欣賞歌曲成為現代水利人的新時尚,水利群眾文化由此掀起了新高潮。
三、發展新時期水利群眾文化的思考
(一)提高認識,加強正確的導向
盡管群眾文化在水利事業中發揮的作用巨大,但就現狀而說,仍處于緣狀態,少數地方的領導對此還缺乏深層次認識。為了繁榮水利群眾文化,使其更好發揮作用,為現代水利服務,各級領導應該提高認識,改變觀念,為群眾文化的普及與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同時對網絡群眾文化加強正確的導向,強化管理,使群眾文化能獲得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把握好自身的特色
水利群眾文化活動,應該緊緊圍繞水利事業的時代主旋律,凸顯水利行業特色,在保持早期水利群眾文化藝術傳統的同時,使其精華能獲得弘揚廣大,避免造成盲目追隨表現形式上的大而全,甚至擺花架子,使水利群眾文化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良性發展,成為提高水利人綜合素質、建設精神文明的、促進水利事業發展的原動力。
(三)注重人才,加強隊伍建設
盡管當前大型水利單位群眾文化的有人才,有隊伍,但從總體情況來看,水利群眾文化還顯得人才匱乏,素質參差不齊,急待進行隊伍建設,并建立相應的組織和長效管理機制。培養水利群眾文化方面的人才是當務之急,對現有的人才要進行專業化培訓與學習,使他們能獲得更多的鍛煉與提高。在普及的基礎上,應該造就自己的明星與統軍人物,讓他們在水利群眾文化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水利事業中,水利群眾文化成績斐然,作用巨大。當下,我們研究與探討水利行業的群眾文化,對繁榮水利群眾文化,提升水利人的綜合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新時期水利事業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楊繼光,安徽省安慶市花涼亭灌區管理局,群文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