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休斯 丁尼生 鷹
摘 要:作為英國著名的詩人,休斯與丁尼生的詩歌中都有關于鷹意象的描述,但是丁尼生的鷹意象孤傲雄健,泰德的鷹意象兇猛殘暴。本文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對休斯的《鷹之棲息》和丁尼生的《鷹》進行比較,通過分析兩首詩在創作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的異同及其成因,旨在探尋不同的歷史時代和成長背景影響下,兩位詩人用同一意象所體現出的不同主題意義及其價值所在。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的審美契合。詩人選擇用來表達情感的意象,是繼承了這個意象在生成期所積淀的情感,是他內在思想情感的外化,承載了他對人類社會和自我內心的認知。鷹意象指以鷹為載體的審美意象,是以彰顯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征來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鷹的意象絕不僅僅關乎鷹,它通過一種動物的生活提出了與人有關的問題。不同姿態的鷹意象是詩人心路歷程的形象體現。詩人把自己的內在之意融化于外在之象,我們根據詩人所創造的外在之象去探索詩人的內在之意。詩人與其所處背景的關系總是極其微妙,休斯和丁尼生同是英國桂冠詩人,由于兩位詩人所處的歷史條件和成長背景不同,同一創作意象所反映出的主觀情意也全然不同。本文以詩歌的鷹意象為切入點,對休斯的《鷹之棲息》和丁尼生的《鷹》進行比較,以研究不同的歷史時代、成長背景和創作背景的影響下,兩位詩人用同一意象所體現出的不同意象情感和主題意義。
休斯的鷹意象
休斯出生在北英格蘭西約克郡,這里曾有盎格魯入侵以前的最后一個古凱爾特王朝。古凱爾特是一個狂熱好戰、勇武自信、坦率沖動的硬漢民族。他們的藝術風格也原始質樸、粗獷奔放、富于力量。生活環境造就了休斯粗狂剛強、桀驁不馴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濃郁的凱爾特文化傳統成為休斯的創作源泉。休斯在詩中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陽剛和野力的世界:野性勃發的美洲虎,強悍狂暴的馬群,獨特思想的狐貍,藐視眾生的蒼鷹……休斯說:“當我的生命誕生的時候,我對動物的喜愛也隨之誕生了。”{1}他曾在劍橋大學攻讀英國文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專業。休斯對動物與生俱來的偏愛和人類學專業的研究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以動物題材入詩,以動物為詩歌主角,以暴力為主題,通過獨特的動物意象用濃重的暴力色彩和狂放激越的風格,打破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詩壇的沉寂。
詩人寫作風格的選擇與他所處的時代休戚相關。世界大戰給英國帶來巨大的破壞,大大削弱英國的力量,動搖英國人民的信仰。英帝國逐步衰落并退出主導世界舞臺,社會秩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系列深刻變革使新一代英國詩人對傳統產生極大的困惑。休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休斯的父親和叔叔都參加過一戰,父輩時常對血淋淋殘忍場景的回憶深深地影響了他,休斯也歷經過二戰的苦難,戰爭在他心頭留下深深的烙印。戰爭的殘酷性和野蠻掠奪性深刻影響著他對世界的看法。雖然他的詩中少有戰場的殘跡,但他筆下栩栩如生的動物世界無不是他對現實社會的影射,寄托著他內心的情思。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個人經歷及對戰爭的切身體會和感悟都深刻影響他詩歌的主題基調,提供了他成為動物詩人的基本條件。
《鷹之棲息》被收錄在《牧神集》中,詩中描述了一只樹頂小憩居高臨下的鷹,藐視世間萬物,揚言要把宇宙置于掌心,給人以精力旺盛、兇猛強權之印象,被視為休斯的代表作。毋庸置疑,《鷹之棲息》充斥著野性和暴力,它既有自然展示的威力,也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殘暴。所以鷹意象具有多重含義,既可代指整個動物世界,又可指人類社會,還可代指萬物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首先,從動物本身的角度看,暴力是一種生存本能,動物的撲殺是一種活力的展現,而與殘忍無關。休斯曾說“我的詩展示的是活力而非暴力”{2}。他從不美化或粉飾動物本能的兇殘特征。他以粗狂的風格和犀利的筆觸對自然界中富有掠奪性的猛禽兇獸的殘酷斗爭進行了精妙刻畫。他把感情深入動物體內與之融為一體,以動物寓言中獨特的動物意象展示人類社會的種種野蠻與暴力,以動物視角審視人類的生存狀態。其次,動物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世界的真實寫照。詩中渲染的自然界暴力是具有敏銳目光的詩人透過人類本性對戰爭的獨特感受與真實表達,詩人通過動物來反映世界大戰的殘酷,來折射人類自身的野性與暴力。人類猶如充滿暴力的猛禽,擁有尖喙利爪,任意殺戮、為所欲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切身經歷讓休斯深感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同類相殘之危害,他欲將現代戰爭的殘酷公之于世,于是他借動物意象反映人社會本能血腥的一面,警示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同類相殘的悲劇,呼喚人們注意暴力現象以結束人類中心主義悲劇。動物是休斯用以表現人類異化和兇殘本性的常用創作原型,休斯借動物意象展示人類現狀及其與自然的異化關系。最后,在談到《鷹之棲息》創作時,休斯曾說:“我想的是,在這只鷹身上是大自然在思索,簡單說就是大自然自己。”{3}鷹是大自然的產物,其性格特征應視為大自然所賜,是合理的存在。休斯認為人生活于大自然中必然要接受每一個面,不管現實多么殘忍。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需服從自然,認識自然界的每一種生物。休斯在詩中并非單純體現暴力與血腥,他崇尚自然力量在人類社會中的表現,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他將詩歌創作稱為“進入宇宙內部的旅行”對“自我的真正探索”。只有詩歌、精神與想象力作用,人類與自然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環境。
在《鷹之棲息》中,詩人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獨特的視角,用無邊的想象力和細膩的筆觸巧妙地為讀者展現鷹意象所寄托的自然野性力量。通過鷹這一貌似兇殘的特殊意象的精妙描寫,引發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深入思考。其遒勁雄壯而充滿原始野蠻的動物詩開創了英詩20世紀60年代之新風。承“自然詩人”“動物詩人”之譽,集傳統與現代風格于一身,融粗獷和細膩于一體,這是休斯被譽為“桂冠詩人”的重要原因,也是詩人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丁尼生的鷹意象
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天性羞澀的他八歲就開始寫詩。在劍橋大學期間,他成了學生團體“基督教使徒”中的一員,并在成員們的鼓舞下出版了《抒情詩集》。哈勒姆正是這批理想主義者的領袖,他是丁尼生詩作的熱情讀者和鑒賞者,對詩人的創作影響很大,并成為丁尼生姐姐的未婚夫。1833年,年僅22歲的哈勒姆在維也納突然去世,這消息對丁尼生如晴天霹靂,兩人親密無間的關系使得他對哈勒姆的突然離世悲痛至極。于是,他寫下這首音美形美意境美的“強者的頌歌”《鷹》來悼念他。短短6行似一首沒有完成的片詩一直為世人所稱頌,詞語寂寥,而意象廉盡。同樣是寫鷹,較之休斯筆下那只充滿野性和暴力的鷹,丁尼生筆下的鷹卻透露出幾分蒼勁、孤傲、雄健和傷感,帶有濃厚的懷舊情結,極具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每個詩人的創作與他生活的時代密切相關。19世紀30年代社會急遽變化,機械大工業代替手工業,市場競爭導致許多工廠破產。失業人數急劇增加,經濟危機達到最高峰。英國陷入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危機的同時,自然科學獲得空前突破,“這個時代充滿著動蕩、矛盾、斗爭、懷疑、思考、痛苦、不安和焦慮”{4}。對丁尼生個人經歷而言,父親的早逝使他過早擔任家庭重擔體驗到生活之坎坷,兄弟患精神病,好友猝死,詩作又飽受非難,外界的批評破壞了極其敏感的丁尼生脆弱的心理平衡,一系列打擊使他情緒低落,保守的他對科技和物質時代空前發展產生懷疑,于是他的詩歌常表現出強烈的懷舊情感,對往昔那些非現世所流行的東西的深切懷念。懷舊的沖動像弗洛伊德說的“生命本能”潛伏于人類心靈深處。摯友猝然早逝加劇他的信仰危機,使他的后半生作品陷入對過去的沉迷,被一種懷舊情結縈繞。《悼念集》是在摯友哈勒姆突然死亡的震撼下所作,真切地袒露他內心世界的情感波瀾,《鷹》是其中具代表性的名詩。
《鷹》是一幅色彩鮮明、形象生動、氣勢磅礴的狀物圖。詩中傳神地刻畫鷹的神態自若和雷霆萬鈞的懾人氣魄。一只強壯的雄鷹靜靜地盤踞巖頂,藍天碧海紅日意境中感受到雄鷹傲然不群、氣勢凜然的王者之勢。最后一刻,波濤騰躍富有動感的背景下,雄鷹展翅高飛、搏擊長空電閃雷鳴般俯沖下來。詩人以雷電作比體現鷹之神速,給人視覺和聽覺造成強烈沖擊,裊裊的長元音結尾使讀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對于丁尼生而言,摯友哈勒姆的突然逝去就如同這雷霆般下落的超凡脫俗的雄鷹形象,從生命頂端摔下,沒有任何征兆將世間美好突然劈斷。俊美神速的鷹被賦予哈勒姆象征意義,凝聚著丁尼生對摯友的深深哀悼,體現了詩人沉重的心情。詩人希望通過天空和海洋的巨大差異來展示品格高潔、不染凡塵的哈勒姆與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之差異,表明丁尼生對好友的崇高敬意及對他突如其來離去的痛惜和深切的懷念。聯想于此,讀者的心情也會隨著寄托著哈勒姆靈魂的雄鷹俯沖從高牽至低谷。詩人痛失好友的孤苦無助躍然紙上。根據《圣經·舊約》中有關于鷹的描述,鷹每隔十年就會飛入火焰,跳入大海,褪去羽毛,獲得新生。丁尼生發表此詩時已擺脫詩歌創作上備受攻擊的窘境,榮獲桂冠詩人稱號。這戲劇般經歷和鳳凰涅槃般獲得新生的鷹有相似之處。然物是人非,與好友共賞詩歌分享成功的美好生活已成過去,丁尼生深刻感受到生死落差,將無限思念和情感都投注到創作中。那懷舊的情感也深深植根在詩作中傳給后人。這動靜結合、聲像并茂的短短斷章予人無限的聯想,且詩句措辭完美,用四音步抑揚格寫成,韻律整齊,抑揚頓挫,如動情之樂曲,不管文體上還是韻律上,都達到完美境界,堪稱詩歌中精品。正是丁尼生詩歌中美妙的節奏感、雄渾的氣魄和優美的文辭聲韻使他名垂英國文學史。
同屬英國桂冠詩人,同曾劍橋大學求學,同是寫鷹的意象,身處不同時代背景和成長經歷下的兩位詩人用匠筆給我們勾勒出不同的畫面、不同姿態的鷹,譜寫了蘊含不同情感意義和人生感悟的鷹之歌。休斯的《鷹之棲息》讓人們深刻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癡迷情結以及對極端人類主義同類相殘悲劇的警示,促使人們尊敬自然、敬畏生命;而丁尼生的《鷹》中,矛盾激蕩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痛苦的個人經歷賦予其濃厚的懷舊色彩。丁尼生詩下的鷹少了休斯詩中的暴力和野性,更多透露出一種孤傲和凄涼。不同的意象深邃而豐富的鷹之歌給予我們不同的美感和認知,都具有永恒的藝術生命力。
本文系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課題基金,項目編號20092049
作者簡介:楊曉麗,太原科技大學外語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英語教學。
① Hughes,Ted.Poetry in the Making[M].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67:15.
② 王佐良.英國詩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18.
③ Scigaj,M.Leonard.Ted Hughes[M].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1991.
④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選[M].飛白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5:2.
(責任編輯: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