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遵,別名林尊之,福州人,出身于海軍世家,系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之侄孫。青年時代的林遵對海軍情有獨鐘,1924年中學一畢業就入煙臺海軍學校學習,1929年考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1934年畢業回國,任國民黨海軍槍炮員、航海官、副艦長。1937年赴德國學習潛水艇技術,抗戰時任海軍長江第五游擊布雷大隊長,多次重創日艦。1949年4月23日,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的“隆隆”炮聲中,林遵率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所屬的25艘艦艇和1200多名海軍官兵,在南京東北的笆斗山江面起義,為南京解放立下了大功。
但是,林遵還有一件鮮為人知的、可載入史冊的事跡。抗日戰爭勝利后,林遵曾奉命率艦隊南下,抵達南沙主島,執行收復任務,并將南沙主島以所乘軍艦命名為“太平島”,向世界宣告中國政府對南沙群島恢復行使主權。后來,南沙群島主島太平島一直有中國軍隊駐防,這也是南海諸島屬于中國的強有力的依據之一。
欣然受命 收復南沙
位于南中國海的南沙群島,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為推行南進戰略,1939年對南沙群島這個戰略要地實行了武裝占領,并命名為“新南列島”。“二戰”后,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這些島嶼都將歸還給中國。1946年10月5日,一艘名為Chevreud的法國軍艦緩緩駛向南沙群島。靠岸后,法國軍人在島上立了石碑,企圖占領并殖民南沙群島。
中國人民從抗戰勝利的喜悅中清醒過來,國民政府立即對法國人的行為提出了抗議,并決定于該月及翌年1月4日與法方談判。因為越南戰事緊張,法國人自動放棄談判。當月,國民政府派出“太平”、“永興”、“中業”和“中建”4艘軍艦,由指揮官林遵、姚汝鈺率領南下,前往西沙、南沙執行進駐接收任務。
出發前的準備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南下艦隊除了要帶上長途航行所必須的各種生活補給以及南中國海的地理、氣象資料外,還要準備派駐島上的衛戍兵力及其生活必需品,包括一個連官兵居住的活動房屋,以及計劃在島上繁殖的豬、牛、羊等牲畜和各類蔬菜種子等等,當然更少不了與總部聯絡的通訊設備。
國民政府對南沙群島的收復工作十分重視,特地派遣有關部門的代表隨同艦隊前往視察和勘探。據《中華文史資料文庫》記載,內政部方域司具體負責國界線的確定,并聘用西北大學地理系教授鄭資約為內政部專門委員,負責參與南海島嶼國界的劃定和整理南海水域的島礁、石群及沙灘名稱的工作。其他方面的代表分別是:空軍總部代表蔣孝棠、仲景元,聯勤總部代表戴蕃填,廣州行轅代表李思遜,海軍海道測量局代表劉天民等。
一切準備就緒后,1946年10月24日,南下艦隊從上海黃浦江口出海。根據計劃,艦隊第一目的地為廣州,第二目的地為海南島,最終目的地為南沙群島。
10月26日,艦隊到達廣州,錨泊在虎門口外,艦隊總指揮林遵等登岸,拜會廣東省政府主席兼廣州行轅主任羅卓英,面報此次任務的情況。羅深表支持,同時懇請“中業”艦開進廣州,一方面讓市民參觀,另一方面計劃在艦上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于是,“中業”艦開到廣州白鵝潭水面錨泊,并于29日晚在艦上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酒會,羅卓英和廣東政要及各屆人士數百人登艦參加。
兩次出航 無功而返
南下艦隊在廣州停泊5天后,繼續向南航行,很快抵達海南島榆林港碼頭。榆林港是海南島南面一個風景宜人的天然深水港灣。據悉,日軍在占領榆林期間,專門設有一個大功率的遠程無線電臺,以指揮在南海和南太平洋的海空軍。但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的“接收大員”不僅沒有很好利用及妥善保管這些設施,反而將絕大部分設備、儀器等拆散,盜賣零件,中飽私囊。許多大型無線電真空管公然擺在三亞市場當作金魚缸出賣。接收下來的大量貴重軍用設施、通訊設備、交通工具,除了少數留給高官們自用之外,全部變成廢品,在榆林港只有一個功率較小的海軍電臺可勉強與出航艦隊聯系。
在榆林港期間,為做到有備無患,林遵派人向當地漁民了解南沙和西沙群島的詳細情況。得知西沙、南沙的漁季是在2月至4月,春季風力一般在4至5級以下,5月以后夏、秋雨季多臺風,冬季多強風且風力可達7級以上。西沙群島的錨地不算很差,但南沙群島根本沒有避風錨地,底質不是碎石沙,就是珊瑚礁,很容易走錨。
由于南沙群島海區冬季多為惡劣天氣,11—12月份去接收南沙群島是不適宜的,何況在戰爭時期受到破壞的南海氣象站尚未恢復,氣象預報不準確,海上的天氣難以掌握,中途又無避風錨地,艱險之狀可想而知。
但是,國民政府的決定和命令不能改變,收復南沙群島關系到國家的聲譽,惟有克服困難,爭取在限期內完成任務。于是,林遵決定11月10日艦隊正式起錨出海,執行收復任務。
11月10日凌晨,在官兵們的一片歡呼聲中,林遵下達了出航指令,艦隊緩緩駛離榆林港。不料,剛航行了10多海里,海面就刮起大風,狂風卷起的巨浪肆虐地拍打著艦身,“中業”、“中建”兩艘大型登陸艦橫搖至30度。它們的受風面積特別大,眼看有傾覆的危險,偏不湊巧,旗艦“太平”號的發動機又出了故障,難以適應遠距離航行,需返回榆林港修理。迫于無奈,林遵只得下令艦隊返航。
艦隊回航榆林港休整一個多星期后,林遵決定于11月19日再度出航。出發時盡管艷陽高照,但海面上仍是巨浪洶涌。曾有人比喻冬季里的南中國海像潑辣的婦女一樣,毫不留情,說翻臉就翻臉,艦上的官兵們深切體會到了這一點。
海上風高浪急,艦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艱難前行著。艦隊官兵默默無聲地與驚濤駭浪搏斗了一整天,行進了近100海里。下午5時左右,天氣開始發生變化,黑壓壓的云層籠罩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有著豐富航海經驗的林遵馬上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次臺風的前兆,艦隊若繼續前行,有艦毀人亡的危險,于是下令掉轉艦頭,急速返回。經過一夜的折騰,艦隊于次日凌晨安全到達榆林港。
兩次無功而返,艦隊官兵都深表惋惜與無奈,而政府代表們對艦上的艱苦生活早已不耐煩了,如今又見收復一事遙遙無期,紛紛向國民政府請示離艦返回。但南京方面回電說,任務未完成,不可隨意返回,一切皆聽從林遵指揮。
歷盡劫波 終達南沙
艦隊在榆林港停泊了半個多月后,林遵再一次下達了出航指令。1946年12月9日,林遵第三次率艦隊出海遠行。為穩妥起見,林遵決定由李敦謙艦長率“中業”艦為先導,自己坐鎮“太平”艦隨后,目標直抵南沙群島的主島——長島。
12月9日早晨8時,天氣晴朗,東北風3級,艦隊漸漸駛離榆林港。“永興”、“中建”兩艦在副總指揮姚汝鈺的率領下,出港后直抵西沙群島的主島——林島,執行收復西沙群島的任務。收復西沙群島后,他們將林島改名為“永興島”,并立“固我南疆”石碑于該島碼頭處。
“太平”、“中業”兩艦向南繼續航行。12月10日上午10時,林遵下令在越南華利拉(Varella)角外,利用陸標測定準確船位后,艦隊直指南沙群島的主島。
由于估計風流壓準確,船位一直基本保持在正確航線上,12月12日上午,海水漸漸變為深綠色,已知艦隊進入1000米左右的較淺水域,距珊瑚區不遠了。林遵派水兵上桅頂加強瞭望,搜索變淺水域,并減低航速,開動回聲測深儀,不斷記錄水深讀數。
10時左右,艦隊正前方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條短黑線,之后逐漸見到岸形,雷達熒光屏上顯示出一粒光點,與天文觀測的經緯度、水深和海圖上標繪的圖像校對,林遵斷定這正是目的地——長島。又過了半小時,航經一塊深約40米的珊瑚平臺,海水突變淺綠色。林遵下令將船速減至極慢,改以該島岸線的方位測定船位,并用雷達測得距離600米,水深測得30米,立即調整。
11時左右,艦隊在長島的西南岸外下錨,錨地是碎石、沙底,海水十分清澈,錨和錨鏈拋下海底后能全部看清。拋好錨后,拉長聲汽笛,然后放下汽艇和救生劃艇開始登陸。
上島后,林遵、李敦謙及政府接收代表在島上舉行了隆重的進駐儀式。為了紀念“太平”艦接收該島,即以“太平”為該島命名,豎立一塊高約1米的水泥鋼筋石碑,石碑正面上刻有“太平島”3個字;石碑背面刻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業艦到此”,右旁刻“太平艦到此”。
次日,林遵率艦隊官兵和政府代表,同駐島官兵依依話別后,踏上歸程。南沙群島的收復與進駐任務,至此順利完成。一度為日本和法國殖民者侵占的南沙群島,再一次回到祖國的懷抱。
駐守太平 主權訴求
1949年4月,內戰進入尾聲,林遵率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全體官兵起義,向共產黨投誠,投入人民懷抱,此后一直擔任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
1950年5月,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海南島。國民黨部隊撤離海南的同時,駐守南沙及西沙的國民黨軍一起撤離,包括駐太平島的部隊也乘“中勝”艦撤回臺灣軍港。之后的5年,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出現無政府管轄狀態。
1950年,菲律賓民間人士進占南沙太平島及其他諸島,開始大肆盜采磷礦,并提出主權要求。1956年6月,臺灣國民黨政府決定派姚汝鈺率“太和”、“太倉”兩艦開赴南沙,對太平島再次實施武裝進駐。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國民黨登島部隊上島后,發現島上房屋墻壁卻涂滿了漢字標語,其中有“打倒美帝國主義”、“全國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字樣,署名是“李三德”、“何良美”等人,署名時間是1954年。在島上也有近期漁民居住過的痕跡,遺留有水桶、漁網、線纜等物,甚至發現了蘇制彈殼。據分析,該標語為海南島民兵所寫,他們也曾乘漁船進駐過這里,并居住過一段時間。由于20世紀50代人民解放軍海軍力量薄弱,無力顧及南沙,對登上南沙諸島的民間力量無法增援或提供補給,他們不得不撤回海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