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出版是網絡環境下出版的新模式。文章論述了網絡出版的內涵和模式,并探討了網絡出版帶來的新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關鍵詞]網絡出版;出版模式;版權保護;交流與傳播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4-0155-03
Problems on Network PublicationWang Hanhui
(Library,The Second Hospital of Wenzhou,W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Network publication is a new publication model in network environment.The definition and model of network public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the problems with network publication and its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network publication;publication model;copyright protection;communication dissemination
1 網絡出版定義網絡出版是隨著網絡的出現而產生的。關于“網絡出版”的定義,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狹義的網絡出版,強調網絡出版的“傳統出版”本質,認為是傳統出版行為在網絡環境下新的出版方式,是傳統的出版概念和出版行為在互聯網時代合乎邏輯的延伸,是在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來傳遞信息的一種全新的出版方式,盡管在表現形式上不同于傳統出版,在內涵上并沒有發生實質變化[1],就是說具有合法出版資格的出版機構,在互聯網上以數字方式為流通載體,編輯、制作、發布、傳播并銷售數字化信息的行為[2]。廣義的網絡出版強調網絡出版的“傳播”特征,信息通過互聯網向大眾傳播的過程都可以叫作網絡出版[3]。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出版”的定義為:“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用印刷或其他復制方法,將著作、圖畫、聲頻、符號等制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以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發表見解的一種社會活動。……今通常指圖書、期刊、音像、軟件等的編輯(制作)、印刷(復錄)和傳播的統稱”[4]。“世界版權公約”則認為“系指以有形形式復制,并向公眾發行的能夠閱讀或可看到的作品復制品”[5]。由此可見“出版”的三要素是“作品、復制、傳播”。2002年6月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了《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指出“互聯網出版,是指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將自己創作或他人創作的作品經過選擇和編輯加工,登載在互聯網上或者通過互聯網發送到用戶端,供公眾瀏覽、閱讀、使用或者下載的在線傳播行為”[6]。這是我國目前對“網絡出版”最全面的權威定義。
2 網絡出版模式網絡出版是傳統出版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和發展,又是一種全新的觀念和理念。隨著網絡出版的進一步發展,將會有更新的出版方式出現。
2.1 不同類型的文獻數據庫文獻數據庫是網絡出版中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族群,類型有圖書數據庫、期刊論文數據庫、學位論文數據庫、會議論文數據庫、專利數據庫、標準數據庫、專題文獻數據庫等。
2.2 開放存取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作為一種全新的學術出版模式,主要有二種方式:一種是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稱為OA期刊;另一種是作者、讀者均免費,稱OA倉儲。由于近年來學術期刊價格的持續上漲,而圖書館預算經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從而導致了訂購的期刊數量不足,影響了學術交流與傳播。因此,學術界、圖書館界和出版界共同提出了開放存取出版模式,試圖擺脫商業出版者對學術出版的控制,創建一個真正服務于學術交流與傳播的文獻交流系統。OA倡導者認為研究人員的促進文獻交流與傳播的非贏利方式是開放存取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7]。較有代表性的OA機構和項目主要有以下幾個:(1)學術出版和學術資源聯合機構SPARC(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1998年由300多家大學圖書館和相關教學、研究機構參與創建,致力于推動和創建一種真正為科學研究服務的基于網絡環境的學術交流體系。(2)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2000年10月建立的為科研人員和醫學人員服務的非贏利機構,致力于使全球范圍科技和醫學領域文獻成為可以免費獲取的公共資源。(3)生物醫學期刊出版中心BMC(BioMed Central)。獨立的出版者,主要提供網上免費存取、經過同行評議的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論文。
2.3 預印本系統預印本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還未在正式出版物上發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自愿先通過互聯網發布的科研論文、科技報告等文章。這類文章存貯在專門收集預印本文獻的特定系統中,通過網絡實現同行間的交流,形成了電子預印本系統(e-print)。20世紀80年代歐洲物理研究中心圖書館率先建立了電子預印本系統CERN Document Server(http:∥cdsweb.cern.ch/)。目前規模最大的電子預印系統是1991年在美國洛斯阿拉莫國家實驗室建立的e-Print arXiv(http:∥arxiv.org/),目前已有數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方面的論文582 427篇[8]。國內有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http:∥preprint.nstl.gov.cn/newprint/index.jsp)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聯合建設,以提供預印本文獻資源服務為主要目的的實時學術交流系統。該系統由國內預印本服務子系統和國外預印本門戶(SINDAP)子系統構成,收錄范圍分為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五大學科門類,提供二級類目的分類瀏覽與高級檢索功能,系統可實現用戶自由提交、檢索、瀏覽預印本文章全文、發表評論等功能。SINDAP子系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丹麥技術知識中心合作開發完成的,它實現了全球預印本文獻資源的一站式檢索。通過SINDAP子系統,用戶只需輸入檢索式一次即可對全球知名的17個預印本系統進行檢索,并可獲得相應系統提供的預印本全文。目前,SINDAP子系統含有預印本二次文獻記錄約80萬條。中國科技論文在線(www.paper.edu.cn)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按自然科學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將專業領域分為39類。學科OA倉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免去傳統的評審、修改、編輯、印刷等程序,給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提供及時發表成果和新觀點的有效渠道,有助于新成果的及時推廣與科研創新思想的及時交流。
期網絡出版相關問題探析Apr.,2010Vol.30 No.42.4 按需印刷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是典型意義上的數字印刷技術,采用高度自動化控制的現代化數字印刷技術,完成可控數據印刷的即時印刷方式。按需印刷為出版界增添了一種全新的運作模式,通過采用現代化的數據處理技術、數字印刷系統和網絡系統,突破傳統模式的印數限制,重新組合出版流程中的編、印、發各個環節,適合斷版圖書、短版圖書和具有較強個性化特點圖書的出版發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按需出版在發達國家迅速發展。中國知識出版社已于2004年4月16日率先正式啟動了按需出版工程。知識產權出版社目前正在建立按需出版的數據庫和專業網站,3年內使5萬種以上斷版圖書和短版圖書實現按需出版,從而形成傳統出版方式和按需出版并存,長短互補的出版業格局[9]。
3 網絡出版涉及的問題網絡出版在促進學術交流與傳播、給廣大互聯網用戶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知識產權、出版者資格認定、網絡出版物傳播與限制、用戶權益保護等。
3.1 知識產權保護在傳統出版模式下,較少出現知識產權糾紛的案例。即使有出現爭議的情況,根據《著作權法》的有關條文,也較容易界定作者、出版者和讀者和各自權益,能較好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但在網絡出版的新模式下,不時地出現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訴訟案,如2008年10月482名碩博士狀告萬方公司案。隨著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及其作用日益變得重要,各類型的數據庫不斷出現。這些數據開發商在收集、使用數據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公司都未能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引發與論文作者對簿公堂的案例時有發生。
3.2 出版者資格認定目前的網絡出版未有行為主體合法資格的法律認定依據,各家網絡出版公司根據商業目標,制定自己的出版宗旨、收集內容、技術標準,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版權方面的法律糾紛。
3.3 用戶權益讀者購買了一本書或一本期刊后,就擁有了對書刊的處置權。但在網絡出版的模式下,這一問題就變得復雜化了。用戶購得網絡出版物后,如何解決非法拷貝、任意修改、無限制傳播的問題,這也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另一方面。如何界定用戶對網絡出版物的使用與保存權益問題,成為在網絡出版環境下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
4 解決網絡出版涉及問題的措施
4.1 加強對網絡出版的管理,建立相應的網絡出版管理體系網絡出版,盡管在運作模式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在本質上還是屬于出版行業,因此必須根據出版行業的特點進行管理。可以效仿傳統出版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出版者資格審批制度,根據網絡出版的特點,頒布網絡出版者的資質要求,建立網絡出版者審核制[10],規范從業者的行為,明確網絡出版者對社會應當承擔的職責。其次,建立國際統一的國際標準網絡出版號,給予類似于國際標準書號那樣的國際標準網絡出版號。要求網絡出版者必須擁有經核準的網絡出版號,才可進行網絡出版業務運作。
4.2 在全社會樹立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文獻資源傳播理念談及網絡出版,必然涉及著作權益問題。只有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才能促進創新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立法是保護作者權益的有效途徑。網絡出版立法應當采取較寬松、較合理的版權許可方式。版權雖然是私權,但版權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外部性,大部分的權利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大范圍的交流與傳播,受到同行的關注。知識產權保護不應以機械、保守、封閉的絕對保護為目的,而應當通過合適、開放、靈活的知識產權的相對保護,最終促進科學技術創新與發展。因此,國家在制定有關網絡出版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條文時,在保護著作權益的同時,也應當積極鼓勵知識交流與傳播,為促進學術繁榮與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4.3 建立版權集體管理機構國家版權局副局長沈仁干指出要保證作者的合法權利受到尊重與有效保護,又要方便需要大量使用他人作品的電子出版者(包括電子網絡出版者)獲得作者的授權書,比較理想的辦法是建立各類作品的版權集體管理機構,或者綜合的版權集體管理機構,由該機構將其成員的作品編號歸類,列出目錄,提供給電子出版者,并與之簽訂一攬子的使用許可合同,集體授權,統一收費,然后再將使用費按一定的分配原則與標準分配給作品的版權所有者[11]。這一方法對于解決作品所有者與網絡出版者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是一種可行、有效、合理的途徑。國家應該建立版權集體管理機構,負責處理涉及受著作權保護的文獻網絡出版的相關版權事宜,有關網絡出版者統一向該版權集體管理機構交納費用。這樣,既解決了網絡出版的版權糾紛,又促進了學術的交流與傳播。
4.4 網絡出版數字版權保護網絡出版物經網絡傳播,用戶購買了網絡出版物后,必然要涉及用戶的使用與處置權益以及數字版權保護問題。用戶購買網絡出版物后,自然就擁有了復制、下載和收藏的權利。如果網絡出版物可以被無限制地打印或傳播,同樣網絡出版者的權益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這方面的立法應當考慮到怎樣保護網絡出版物用戶的合法權益,同時又兼顧網絡出版者的權益,適當限制網絡出版物的無限制傳播。網絡出版不允許非法拷貝,不能夠被任意修改、禁止無限制傳播,采用適當的數字保護技術,是數字版權保護的基礎。在網絡出版者與用戶間尋找最佳平衡點,全面考慮二者的合法權益,借助互聯網絡,促進文獻信息的快速、便捷交流與傳播,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科學與文化水平。
參考文獻
[1]陳玲.網絡出版:從概念到行動[N].中華讀書報,2005-05-10.
[2]柯尊全.網絡出版與傳統出版:鳥之兩翼 車之雙輪[J].出版發行研究,2001,(11):56-58.
[3]張積玉.出版新技術與電腦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113-119.
[4]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修訂版).
[5]世界版權公約(1971年7月24日于巴黎修訂)[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hshchq/770398.htm,2009-12-15.
[6]中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信息產業部.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8245.htm?fr=ala01,2009-12-15.
[7]李武,劉茲恒.一種全新的學術出版模式:開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6):66-69.
[8]王含暉.e印本文庫:網絡環境中的一種學術交流平臺[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8,(10):20-24.
[9]國內第一個按需出版工程啟動[EB/OL].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40419/100822.shtml,2009-12-15.
[10]姚倩.數字圖書館與網絡出版[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4):27-31.
[11]沈仁干.試論電子出版與版權保護[N].中國電子報,199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