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創新,就滅亡”
1970年代,福特公司瀕臨破產之際,亨利·福特如此總結教訓。亨利·福特是世界上惟一享有“汽車大王”美譽的人,他不但給美國裝上了車輪子,甚至可以說,是他將人類社會帶入了汽車時代。
福特是一位農場主的兒子,但他從小就對鼓搗機械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年輕時他先后從事過機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到30歲時,他的汽油機試驗成功,兩年多后他的第一輛車也研制、試驗成功。隨后,他又成功地制作出了三輛汽車。
雖然因為缺乏管理經驗,福特前兩次辦汽車廠都以失敗告終。但磨礪之后的福特終于改寫了歷史。1903年6月,福特第三次與別人合作,按股份制模式成立了汽車公司,此后,他的工廠先后制造出了性能穩定的A型、N型、R型、s型等車,無一不銷售極好。
生于農場主家庭的福特還深刻了解美國農村,地廣人稀,農民需要的是操作簡單、堅固耐用、耐得住顛簸的汽車。結合這個特點,福特最終生產出了簡單、耐用、低價的“T”型車,這使福特汽車很快占據了世界汽車市場68%的份額。
在這個過程中,福特不斷創新,當時別的汽車制造廠的工人都是每天工作10小時,每天3美金。他卻推出8小時工作制,每天5美元,表面上對他的原始積累很不利,但是另一方面他吸收了很多熟練工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他還發明了“生產流水線”,還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管理”的理念。
在這些創新下,福特家族一度“富可敵國”。但是,福特的創新卻逐漸走向了教條化。
1920年代,美國進人了大眾化富裕時代,福特卻仍認為應該勤儉生活,繼續拼命生產T型車,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但當時的美國人更需要的是速度、造型、環保以及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元。但固執的福特汽車依舊顏色單調,而且耗油量大,排氣量大,完全不符合日益緊張的石油供應市場和日趨嚴重的環境保護狀況。
亨利,福特的兒子小福特建議他推出豪華型轎車,卻不為采納,老福特甚至親自用斧子劈毀了兒子的新車型。而通用汽車和其他幾家公司則緊扣市場需求,制定正確的戰略規劃,生產節能低耗、小型輕便的汽車。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通用汽車一躍而上,而福特汽車卻瀕臨破產。
福特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判斷,轉而根據小福特的意見推出豪華型轎車。但是先機已失,福特感慨地總結說:“不創新,就滅亡。”
直到今天,福特汽車也沒有回到它昔日龍頭老大的寶座。
(郭莉/摘編 正子/配圖)
不賣機器
1960年,美國施樂公司的威爾遜向市場上推了“施樂914”型復印機。當時,因為復印機是一個新生事物,人們都認為威爾遜會馬上大批量生產,靠賣復印機賺錢。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威爾遜卻做出了驚人的決定:把每臺成本只有2400美元的復印機定價為29500美元。有人取笑威爾遜,這樣的高價,你會連一臺也賣不出去。
可威爾遜卻笑著說:“賣不出去,正合我意。我與其把復印機賣給你,讓你做復印生意,還不如先由我一人壟斷機器,你來向我租機器。”
果然,不出威爾遜所料,復印機一推向市場,復印業務大受歡迎。因為其定出的價格很高,也就無形中抬高了租賃價格,最終威爾遜的收益大大超過出售復印機的獲利。
后來,施樂為了保護自己,為復印機申請了500多項專利,壟斷市場近20年。美國《財富》雜志曾評定“施樂914”型復印機,是“美國有史以來生產的利潤最大的產品。”
(郭莉/摘編 正子/配圖)
參與做菜
四川有一個小鎮,同一條街上有十幾家飯店,但有一家生意格外紅火。這家飯店看上去經營規模和其他飯店一模一樣,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招牌菜,那是什么緣故呢?
原來,這家飯店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其經營方式上的創新:傳統的飯店顧客點什么吃什么,菜都是按照標準模式做出來。而這家飯店不是這樣的:顧客可以參與到廚房做菜的流程中去,要哪塊肉、哪條魚自己選,調料也可以由顧客自己確定。同一種菜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風味。這家飯店甚至酒也是散裝的,顧客要喝什么酒自己動手去打。這種做法增強了飯店對客戶的親和力。
(郭莉/摘編 正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