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北京是最優金融結構最重要的是大力發展各類區域化獨立法人型的金融規模
從倫敦、紐約、東京等世界城市的發展路徑分析,北京市目前正處于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大力推動以都市工業、金融保險業、批發零售業、商務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為主的產業轉型。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無論是增量調整還是存量調整,都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支持和金融系統的有效調控。金融作為儲蓄與投資的橋梁,肩負著優化資源配置的重任。現代經濟學研究表明,任何一個國家和區域,都需要根據其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自身擁有的資源稟賦,構建適合其發展的最優金融結構。
北京的產業調整需要什么樣的金融支持?北京市應該如何調整和優化金融結構,以適應新的產業布局?
當前金融結構明顯失衡
從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業的需求來看,北京市目前的金融結構存在明顯的失衡現象。當前的金融機構還基本保留著以服務大型央企、國企等為主的計劃經濟色彩,而對于迅速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缺乏響應。
由國資委管理的120多家中央企業中,超過90%的企業都把總部設在北京,這使北京市的金融機構都主要以中央企業為服務對象,競相對央企展開“拉戶大戰”,廣大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北京格外突出。
2009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財政部調整了部分金融機構、中央企業的納稅歸屬,使北京市的地方稅收減少100多億元,市級財政面臨較大支出壓力。北京的金融機構有理由更加重視“非央企”,因為它們將在北京的經濟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北京市實現經濟轉型的核心產業力量。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初步核算,2009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865.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3億元,占比1%,第二產業增加值2743.1億元,占比23%,第三產業增加值9004.5億元,占比達到76%,與2000年三產2.5:32.7:6418的結構相比,第三產業占比明顯提高。根據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GDP占比一般在70%以上。這一數據表明,北京市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水平已達到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但從第二次北京市經濟普查數據來看,第三產業在北京市經濟中雖然整體上占比高,但也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好的現象,尤其是從產業內部看,單個企業規模小,績效不高的問題非常明顯。這些發展迅速、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亟需金融支持,而北京市金融結構的內部失衡,使得這一市場成為金融盲區。
從金融機構內部來看,也存在明顯的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從貸款結構來看,國有銀行占比過高。北京地區的貸款結構中,4家國有銀行和3家政策性銀行貸款量占比超過50%。國有銀行主要以中央企業為服務對象,并不能很好地為北京本地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二是區域性銀行極度缺乏。雖然各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和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行都設在北京,但其經營對象面向全國,缺乏針對北京的信貸政策。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華夏銀行和北京銀行也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全國性銀行,專門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銀行機構逐漸減少。三是專業化專門化的金融機構基本是空白。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存在大量為特定對象提供融資服務的機構,比如為消費者,為高科技公司等;還有大量提供專門化金融服務的機構,比如搭橋貸款、并購貸款等。北京現有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全功能、全客戶型的,難以滿足客戶專門化的需求。雖然近兩年成立了一些服務于中小企業、科技企業的專營機構,但大部分是傳統支行的翻版,產品設計、風險管理的專業化程度并沒有質的改變。即使剛剛成立的村鎮銀行,也有濃厚的傳統銀行的經營特色。
怎樣建設最優金融結構
為了增強金融結構調整對產業升級轉型的支持作用,加快建設適應北京產業升級的最優金融結構,結合北京市產業發展的現狀,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加強對產業結構轉型內在規律、路徑、條件的認識
因為發展目標和要素稟賦的不同,并不存在一個適合任何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的最優金融結構。隨著發展階段和內外環境的變化,適合北京市經濟發展的最優金融結構也是不斷變化的。從2007年起,北京的非金融企業融資渠道已經從過去主要依賴銀行轉向銀行與金融市場并重;銀行融資也從過去以國有銀行為主體向國有、股份制和外資并重,債券融資在2009年也創下歷史新高。這些變化既源于金融體系的主動變化,也受產業發展內在要求的影響。如何主動適應這一變化過程,深化對北京市最優金融結構的認識,需要加強對產業結構轉型內在規律、路徑、條件的認識,也需要加強對不同產業發展特點、發展規律對金融需求的理解。
加快信用環境建設
建設最優化的金融結構首先必須完善全市的信用信息體系,完善的信用信息體系可以對各類金融交易主體形成有效制約,降低信用風險,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目前全國各地都將信用體系建設作為優化本地金融生態環境的出發點。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從政策制度、數據平臺、系統應用、宣傳培訓等方面人手,以央行的征信系統為依托,搜集、整理、歸類各類企業信息,建立央行、稅務、工商、質監、環保、建設、法院、海關、勞動保障、食品藥監、公安等部門間的信息互通共享和動態更新機制,進一步推動信用評定、信用分析、信用報告產業體系,為金融結構的優化創造外部條件。
大力發展區域化獨立法人型金融機構
建設北京的最優金融結構最重要的是大力發展各類區域化獨立法人型的金融機構。第一是要大力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經驗證明,增強競爭,提高活力,推動創新的動力,民營企業是重要來源。金融領域作為市場特點較為鮮明的領域,其發展規律也必然符合這一經驗。第二是要加快發展區域化法人型金融機構。這類機構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存在四個明顯優勢,一是稅收優勢,可以把相關的稅收留在本地;二是決策優勢,區域化機構的經營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與當地經濟結合;三是信息優勢,可以更便捷地搜集到本地經濟發展、項目建設、企業經營的信息;四是專門化優勢,可以根據當地文化傳統、產業特點研發更專門化的金融產品。
積極推動各類投資基金的發展
由于存在高科技產業“缺科技”的現象,北京市高科技產業的增加值一直不高。世界各國的經驗都證明,投資基金是推動真正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的金融力量。投資基金是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相結合的產物,是與產業資本運營相結合的金融資本創新活動。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大量處于初創期的高技術項目,需要的資金投人大,但回報周期長,一般的資金無力參與。投資基金可以把社會分散資金聚集起來,由專業的投資管理機構統一運作,根據這些機構的技術特長和風險偏好,基金可以分為種子資金、天使資金、創業投資、風險投資、成長投資、并購投資等,這些投資可以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所需的資金支持。由于其技術專業化、投資持續化的特點,銀行資金厭惡風險、要求抵質押的缺點和資本市場追求快速回報的缺點都得以克服。投資基金的發展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有效支持途徑。
(作者:北京農村商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中央財經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