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旅游英語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圍繞旅游英語教學改革,提出在目前條件下優化旅游英語教學的建議,達到培養學生英語綜合實用能力的教學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旅游英語 教學改革 教學方式與方法
作為第三產業的主力軍,旅游業現已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為滿足涉外旅游業發展對旅游英語人才的需要,很多高職院校的旅游英語專業應運而生。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旅游英語”在其學科發展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旨在培養大專層次,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有一定旅游文化素養、熟悉旅游市場營銷策略,熟悉導游業務,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運用英語進行旅游涉外服務的職業技術人才。然而,在目前的高等職業院校旅游英語教學中,生源的參差不齊、教材的匱乏、師資隊伍素質不高和有限的評價體系等因素,都限制了高等職業院校對旅游英語類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畢業生社會適應性不強,不能滿足社會對旅游英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作為一門剛剛起步的邊緣學科,“旅游英語”教學與研究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關于其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數,而盲目的借鑒只能出現邯鄲學步的后果。因此,探索出一套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已迫在眉睫。
一、“旅游英語”教學現狀
目前,離職院校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質量不高,無法形成國際競爭力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教學對象整體水平不高且參差不齊。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人數也是不斷增加。高職高專的生源相對與其他普通高校要復雜的多,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生源的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差。英語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多數英語教師感到教學無法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就是教材層次不一,難以滿足教學要求。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內容相對偏少,而且更新速度較慢。此外,教材內容自成體系,缺乏內容溝通銜接,很難滿足各層次高職學生的學習要求;第三,師資隊伍弱,“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多數現任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師是由英語專業轉軌的教師。多年從事英語教學,教師各自形成了適合原專業教育目標的教學理念,一時難以轉變和適應。依然沿用教育學院培養中小學教師或中等職業院?;A英語教育那一套教學理念,而且教師的教學理念模糊的問題與高職旅游英語教學的目標沖突嚴重。目前的高職旅游英語教學,要么是將學生當作高中生,過分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與練習,要么將高職教育當作本科教育,拔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理論系統性的學習與掌握。而忽略了高職學生對實踐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這些教師雖然不存在語言障礙,但對專業知識卻不能講深講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第四,評價體系不能充分體現教學目標,等等。
總之,在當前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以至于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在從事外語旅游工作時力不從心。旅游英語課程實踐性強、業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給這一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探討旅游英語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涉外旅游英語水平,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任。下面筆者將就目前情況下如何提高“旅游英語”教學水平,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提高“旅游英語”教學水平
1.明確教育培養目標,轉變教學理念
打好語言基礎并可以應用于實際工作,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了以實用為核心的新課程體系。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是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總目標為依據制定而制定的,故它突出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它充分反映了十年來普通高等專科英語教學改革所堅持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大方向和所取得的突出成績。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和綜合運用能力與實際的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對高職高專人才的要求。
2.重文化培養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教授語言的同時教授文化,是國內外教學界和學術界早已達成的共識。文化知識有助于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掌握。因此,在語言學習中,文化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英語教學專家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了解對方文化背景,有時根本無法準確地解釋對方的信息,無法獲得正確的譯碼,交際就出現障礙、誤用,甚至會產生沖突。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各地院校也普遍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旅游英語專業的教學中,重視英美文化的教學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了解越多,文化差異對溝通所帶來的障礙就會越少。一個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要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土人情、歷史、地理、民族、宗教等,才能更好理解歐美游客的行為、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由此可見,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一定要有文化內涵,強調英語教學中語言的交際屬性和文化屬性,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社會能力勢在必行。
3,“揉合”(“折中”)教學法在“旅游英語”教學中的使用
旅游英語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對其教學方法我們都一直處于摸索當中,但值得慶幸的是。它產生于一個良好時代的背景下,那就是如火如茶的英語教學改革。從20世紀60年代起,英國帕默(H.E.Patmer)和洪貝(As.Homby)等人提出的“情景教學”的理論到現在的“交際互動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很多方法,都很適用于旅游英語的教學中。但針對旅游英語實踐性強、專業性強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在課堂上只單獨運用某一種教學方法就無法達到我們所預期的目標。但如果在不同的章節、不同的課型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甚至在同一個章節、同一課型中可以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即使用筆者所言“揉合法”就會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在介紹背景文化時可用“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分組利用網絡查詢所需信息,然后再以組的形式表演出來;在對話部分教師還可以給出特定的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可以適時配用音樂、聲音、圖片、視頻等表現媒體提供逼真的模擬環境,在本環節中就“揉合”進了“任務法”“交際法”和“多媒體教學法”三種教學方法。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任何一位同學都可以不知不覺掌握教師所要傳達的信息。達到教學目的。因此,根據旅游專業課程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和運用恰當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旅游英語教學效率,且可以保證教學效果。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旅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要培養出“實用”型人才,但目前有限的評價體系以及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踐基地的缺乏卻讓學生們無從檢驗自己的學識,不能了解自己的所學已經達到何種程度。是否已經達到“實用”“夠用”的目標。因此,應多開展一些諸如“導游風采大賽”之類的活動來促進、檢驗及實踐他們的所學,激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三、結論
旅游英語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因此其教材內容、課程設置、教師素質、教學方法及其考核體系都應該與培養目標相符,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高素質的人才。但對于這個相對年輕的專業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要有個漫長的過程,筆者將竭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份事業中。在具體教學中始終貫徹“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指導方針,為旅游英語的教學改革盡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