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中心,是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任務型教學法,通過安排具有真實感、難易程度不一樣的任務,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口語能得到很大提高。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模式 英語口語教學 學生
口語常被當做是語言綜合能力中很重要的能力展現。在口語教學中,較難解決的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題。為促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筆者在口語課上嘗試了任務型教學法,以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
一、任務型教學簡介
之所以叫做任務型教學,因為是從教學任務的選取到教學的組織、運作、評論都是圍繞任務開展的。任務型語言教學著重展現以學生為重心和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觀念,把語言運用的基礎原理轉換為有意義的課堂教學方法。老師圍繞設定好的教學目的與語言項目,設計很多教學活動,學生通過這么多活動完成學習任務。最后實現學習與掌握語言的目的。為了能完成任務。學生以“意義”為重點,盡量運用各種語言與非語言的資源來“意義共建”。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速了學生自然的和有意義的語言運用,創造了一個益于學生語言學習與內化的支持氛圍。
二、任務型教學實際運用
筆者在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對本校大學一年級5個班的200名學生進行了任務型教學法的口語教學。為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人為口語課安排了接近生活、難易適中的任務,學生通過查尋信息、互相交流信息與提交結論三個部分完成任務。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去除緊張與消極現象,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口語能力。
1.教學任務的設計
任務型教學法要設計多種形式的任務。比如,課堂討論、人物角色表演、調查、演講等。此種教學法既能培育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水準。任務的設計要遵循下面原則:
(1)任務的設計要能解決難題。老師運用實際的、接近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與實際問題引發學生的共鳴與興趣,激起學生參與的欲望。同時,指導學生圍繞平常生活、所學專業、社會現象等方面的主題做很多循序漸進的交際活動,給學生提供說英語口語的機會。
(2)任務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任務型教學要求把原來教學中老師掌控的課堂變為學生積極完成任務的活動地點,拋棄原來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交際方式,比如,小組討論、情景會話、角色表演、辯論賽等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以便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獲取多種題材的語言功能,老師以指引者、旁聽者或參加者的身份出現。
(3)任務的設計應難易適中。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的安排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逐漸深入,形成由初等任務到高等任務乃至高等任務涵蓋初等任務的良性循環。若任務的安排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與經驗范圍。學生會不知所以然。從而沒有了參與的興趣。任務的設計務必接近現實,且由易到難以便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生說英語的顧慮感,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參加進來。怎樣設計出讓學生能充分參與的任務使學生發揮他們創造力,想象力是口語教學成功的關鍵。
2.教學任務的完成
(1)查尋信息。查尋信息是課外要完成的,目的是給課堂口語討論提供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學生可擔負不同任務,英語水平較次可知識面較為豐富的學生可提供多種的信息來源,查閱網絡或圖書館中的相關資料,英語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在相關材料的翻譯方面可發揮他們優勢積極的輸入讓學生們感覺有內容可說,口語好的學生大大豐富了交流的材料,口語差的學生也能通過多多閱讀與實際演練去除口語不流暢、不能組織語言的缺憾,對提升自信、克服焦慮感有推動作用。
(2)互相交流信息。交流信息可放在課堂上來小組討論,小組討論過程中,老師讓一名學生發言時小組的其他成員一定要記錄。在此過程中,口語不好的學生通過記錄,傾聽他人的發言來增加輸入量。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參與,通過交流與察看來判斷討論能否持續,有無偏離主題等,并施以恰當組織與指導。小組討論結束以后,每個小組組員與其它小組的組員再次組合,分別通報本組發言內容,各小組間開展交流通過在原來小組討論中對信息的相互交流與整理,許多學生原來不熟練的口語得到了很好的演練,給別的小組通報時口語流利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原來英語口語很差的學生通過在原來小組討論時傾聽、記下別的同學的發言增多了輸入量,即便他們還不能充分交流,也可以通過重復他人的口語以完成相互交流任務。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口語差的學生常常沒話可說的尷尬局面。
(3)提交結果。小組討論完畢后,學生通過提交結果來展示討論結果,提交方法是多樣的。學生結束交際任務后,老師要總結任務完成時所關聯的語言知識。對學生的表現做客觀的評價,指出學生犯的錯誤,指導學生語言練習。口語練習完畢之后,老師進一步讓學生課余把本次口語課的話題討論整理歸類用書面形式交個老師。口語與寫作間有相互促進作用。通過對討論過內容組織和編寫能進一步整理思路,對提升口語的流暢度與增強言語條理性有促進作用。同時,將書面作業當做評判的條件之一,能降低學生的僥幸心理。讓每個學生都有積極投入的緊迫感。
3.對完成任務的評價
對任務完成的評價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是不是解決了相關的交際問題是評價的重點。評價分學生自我評與老師評價。每個組員給其他組員打分,不同組的組員給匯報小組的組員打分;老師依據自己的觀察與書面報告給所有學生打分,學生們依據自己給別人打分的準確度獲得參加分,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參加積極性與保證打分的公平性。
三、結束語
和第一學期相比,任務型教學法大大地提升了學生對口語課堂學習的參加積極性,課堂氛圍活躍。依據問卷調查,67.3%的學生覺得他們口語課的參與積極性有極大提升,其中87%的學生覺得任務型教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28.8%的學生認為,由于要完成任務的壓力。他們的參加積極性有極大提升。44%的學生上課前準備時間超出1小時/周,高于以前的13%。學生對用英語口語交流表現出極強興趣。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不再膽怯,他們對自己很有信心,踴躍發言;在英語角也不像以前那樣光聽他人說,而是敢于運用英語交流。通過實際運用,筆者感到任務型教學模式也有一些問題:(1)任務型教學對老師的工作能力與熱情提出了挑戰。因為教學活動擴展到了課外,所以老師實際的工作時間與責任被延長與加大。這對老師的工作熱情與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任務型教學對學生的素養有更高要求。(3)任務型教學占用課堂教學時間太長。課堂上接收的知識量就會少,且任務的實用性與教育性有時不能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