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學分制實行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實現有個性的全面發展。但是很多人對學分制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本文從學分制的概念、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提高人們對高中學分制的認識。
【關鍵詞】高中學分制 選課制 發展
一、普通高中學分制的概念
1.學分及學分制
學分是測量課程教學量的計算單位,是課程內容深淺難易的量化表示,也是學生修讀課程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反映。例如,一門課程每周上課一小時,課外自習二小時,讀滿一學期,經考試及格,一般為一學分。
學分制是以“學分”作為學習的基本度量單位,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在指導性教學計劃規定范圍內,在指導教師指導下,自主選修課程,以取得所選課程的總學分來衡量其學習總量,以取得一定的學分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標準,采取多樣的教育規格和較靈活的過程管理方式的教學管理制度。簡言之。學分制是以學分計量的,以選課制為基礎的教學管理制度。
2.學分制的產生和發展
學分制是在選課制的基礎上產生的。選課制是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學科、專業和課程的一種教學制度。首先,由于選修課的實施,每個學生學習的所有課程都不相同,這就要求以某種量化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統一管理和評價,從而學分制成為與選修課程相伴而生的一種課程和教學管理制度,離開足夠數量和質量的選修課。學分制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其次,學分制反應學生達到某種教育目標的課程經歷和學習的基本水平,是學生在課程領域的成長記錄和履歷反映。
最早實行選課制的是德國,而這種制度的發展和改進是在美國。19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校長艾里奧特認為:當學生學習他們喜歡的或具有一定天賦的課程時,他們的心智才會得到最好的發展。于是,哈佛率先在學生學習上采用“選修課制”,在課程管理上采用“學分制”。由于哈佛實驗的成功,這種模式相繼被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學所采用。此后。為了強調一切學術性科目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教育專家們呼吁:中學也應實行學分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率先在中等教育中使用這種模式。目前在高中階段實施學分制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美,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和印度等。我國則早在1919~1923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大力倡導下,北京大學曾一度實行學分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學習前蘇聯的模式,將學分制改為學年制。直到1978年,提出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實行學分制。1985年中共中央在關于教育體制改革中正式肯定了學分制。1993年,《全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要在全國高等院校逐步實行學分制。2003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指出:“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并通過學分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這表明了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大重點,就是嘗試推行學分制。
3.高中學分制的含義
學分制又可以分為學年學分制和完全學分制。學年學分制指學校不改變學習年限,只是在教學管理上采用學分制方式,是我國計劃經濟的產物;完全學分制是根據學生所學總分達到或超過規定畢業學分作為畢業的標準,或是提前畢業,或是延期畢業,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高中學分制就是以選課制為前提,以學分計算作為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基本計量單位,以取得的最低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一種高中教學管理制度。即在全面打好基礎的原則上,以選課制和學分的積累作為培養學生個性,完善學生素質結構的一種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目前,我國高中的學分制大都屬于學年學分制。
二、我國高中實行學分制的意義
實行學分制后,學校將根據素質教育的需要,改革課程體系,增設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選修課,在使學生達到基本教育目標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天地。不同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和能力傾向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課程配比方式;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可以確定自己的課程進度,不同步地學習。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提前完成某些學科的學習,根據自己的意愿,深入研究或選修某些課程,以得到更好的發展;達不到學分基本要求的學生,必須補修合格后才能取得畢業證書。這樣,激勵與制約相結合,可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促進因材施教,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我國普通高中學分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一所普通高中能開設的選修課程有限
學分制的前提是選課制,選課制的基礎是學校必須提供大量的可選課程。每個學校的師資力量都有限,不少課程在現有師資狀況下,根本無法開設。而且,我國的地域差異較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學分制意味著學生有權自由選擇課程,要求學校能夠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包括完成相關課程所必需的硬件設施,以滿足學分制的需求。而這對于比較落后的地區來說,在短時期內是難以真正做到的。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由于重點學校的人數過多實行起來也有難度。
2.高中學分制與高考存在矛盾
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社會大環境下,在大學進一步擴招還有很大困難的情形下,家長和學生們最關心的還是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之大,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不能不正視它的價值取向。就目前來看,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考核還是以升學率為主要標準,學校對老師的考核也同樣以高考升學率為主。高中學分制能否與高校招生實現良好的“對接”,決定著它的命運。在“惟分數論”這個指揮棒之下,即使實行了學分制,即使學校能夠提供大量的可選課程,學生們最終還是會比較集中地選讀那些與高考考核內容相關的科目,而其他科目則將會受到冷落。因為在高考壓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下,學而不考誰還來學
3.學分制的實施需要有制度作保證
作為我國中學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的學分制,要使它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進行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僅就課程的直接實施者和管理者一一學校而言,由于與以前的學年制管理有很大不同,要改變原有習慣進行新的操作,部分學校顯得比較消極。假設高校真的把平時的選修情況作為錄取參照,但按照要求,學分是由各中學自己填報的,如果沒有制度約束。在高考升學率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哪個學校又會不給自己的學生填上必要的選修課程或模塊?所以,要有配套措施督促、審查、考核這項改革的進展狀況。
4.學生選課需要指導
學分制的精髓是讓學生真正做到“我選擇,我喜歡”。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除必修課外,學生選修什么課程,是自由的;學生何時修完必須的學分也是靈活的。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讓學生自由選謀。由于高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期,心理特征不穩定,心理成熟度不高,其價值觀、人生觀并未完全確立,自我設計和自我規劃的能力較弱,缺乏選擇課程的意識和能力,加上學生和家長更多地考慮應對高考,會選一些與高考密切相關以及對自己日后學習和工作有直接影響的選修課程。這會造成一些熱門課如英語、計算機等人滿為患,而其他冷門課更冷的局面。這將有悖于提高中學生素質,促進全面發展的宗旨。
實現素質教育是千家萬戶乃至整個民族的共識。我們期望通過高中選課制和學分制的實行,提高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推動素質教育的進行。但是我們還不能盲目地以為一旦實行了學分制,就徹底實現了素質教育。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學校的師資和教學硬件資源都還比較缺乏,要想徹底實現學分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面,民眾應加強對普通高中學分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