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和分析貴州省貧困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探討解決的辦法和應對措施。方法: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貴州省貧困地區和貴陽市高中學生分別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調查分析。結果:貴州省貧困地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貴陽市高中學生低,在不同性別、年級之間的比較中,女生、高年級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更顯著。結論:貴州省貧困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重視,探索積極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對提出新的干預措施和對貴州省的教育和醫藥衛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貴州 高中學生 心理健康 應對措施SCL-90
高中階段是個體在身體、心理、知識各方面承上啟下的轉折時期,也是個人成才、事業成就的準備時期和性格定型的關鍵時期。然而,他們正值青春期,情緒不太穩定,又面臨升學、擇業等壓力。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個體相比,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更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高中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貴州是個多民族、經濟欠發達省份,有自己的區域文化和不同于其它地區的某些特點,特別是貧困地區高中學生由于生長環境、文化背景、經濟狀況、學習基礎等各方面條件的影響,面對的心理壓力和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其他地區相比,有相似之處,可能也有不同之點。因此,加強對貧困地區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貴州省畢節、遵義、銅仁等貧困地區的高中學生及貴陽市高中學生各3000人,分別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測試,共獲得貧困地區有效問卷2361人,其中男生1183人、女生1169人;貴陽市有效問卷2136人,其中男生1202人、女生935人;高一學生1248人、高二學生2068人、高三學生1181人;年齡平均17歲。調查對象均為自愿參加活動,排除人格障礙及嚴重軀體疾病者。
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現場調查。測試前心理調查人員對協調人員進行培訓,在專業心理調查人員的指導下采用統一指導語,進行團體測試,要求學生獨立作答,完成后當場收回。分別將有效問卷輸入到心理健康測試軟件系統,計算其數據。
3.統計學方法。對以上數據進行檢查檢錯后輸入SPSS15.0系統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態檢驗、方差齊性檢驗、秩和檢驗等統計處理。
4.調查工具。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學號、班級、民族等。采用的問卷:(1)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編制,共有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量表采用5級評分,該量表用于反映有無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o(2)焦慮自評量表(SAS)是由張(w.K.Zung)編制。本量表含有20個反映焦慮主觀感受的項目,其中15個為正向評分,5個為反向評分,采用1~4的4級評分。該量表可以評定焦慮癥狀的輕重程度。(3)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是由P、E、N、L四個量表組成,分別為精神質(P)、情緒穩定性{N)、內外向(E)和效度量表(L),對個性特質和心理健康都能較好的測查,共有R8個題目。
二、結果
1.貴州省貧困地區高中學生與貴陽市高中學生比較。SCL-90得分除軀體化、恐怖以外,其它各因子分均明顯高于貴陽市高中學生(P<0.001);其焦慮程度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01),見表1;存在問題的學生中人格多傾向于內向不穩定性。不同性別間SCL-90的比較:貴州貧困地區女生在抑郁、焦慮、恐怖因子分上高于男生,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其焦慮程度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不同年級、年齡間SCL-90的比較:貴州省貧困地區17歲高中學生各因子都高于16歲,18歲各因子都高于16歲。18歲在軀體化、焦慮、偏執因子分高于17歲,其他因子分無顯著性差異。高年級的學生人格傾向于不穩定性。焦慮程度:17歲高于16歲,18歲高于16歲,17歲高于18歲。
2.SCL-90各因子與SAS焦慮程度呈正相關(見表3)。


三、討論
研究得出,貴州省貧困地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貴陽市高中學生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較貴陽市高中學生低。在此次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除軀體化、恐怖外,其他各因子均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邊遠山區經濟落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導致學生對外界的不安全感,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女生的心理問題比例高于男生,這與這些地區對待男女學生的態度和期望不同,學生的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差異以及男女生關注的焦點有關,男生在這一階段興趣更廣泛,也較容易滿足,而女生則不同。有研究表明家庭內外因素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年級高的學生較年級低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具有比較外向,情緒穩定,不固執倔強,對人友善等個性特點的人心理會更健康,而性格內向不穩定者較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這主要因為,高中學生學習生活開始進入最緊張、最繁忙的階段,學習科目的增多,作業、考試負擔的加重,學習方式的變化,特別是對于大多數農村學生,學校普遍離家較遠,學生必須住校而獨立生活,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同時與同學相處的機會增多,但人際關系淡化,交流減少,如果適應不良,必將導致心理問題。高年級學生身體癥狀問題多于其它年級,這是由于他們處于緊張學習階段,勞逸結合不夠,加之心理緊張、焦慮過度而帶來的一系列軀體不適癥狀。造成各年級心理健康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著眼點,應放在培養其優良的個性特征,尤其是在情緒和意志等方面。有研究發現父母文化素質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父母文化素質低,其子女的心理素質越差。原因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給予子女良好的教育,使子女的生活、學習能進行正確的指導,并創造較好的家庭環境,這一切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發展。中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和應對方式關系密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WHO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并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咨詢,轉變學生的行為。”蘭州大學在對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心理干預效果分析的研究中指出,學習壓力是導致中國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心理干預對維護和改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陳敏時等認為高中學生在學習、社交等方面所承受的精神壓力較大,迫切需要在高中學生中開展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中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主要形式包括個別心理咨詢、團體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訓練、危機干預等,這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之,將本調查研究反饋給教育者及家長,可使他們對高中學生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可給學校的管理和教學以及家庭的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從而提高貧困地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