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大學生考證熱風靡各大高校,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促使大學生熱衷于考證。對此,高校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必須從多方面去重視、引導,使在校大學生理性對待“考證熱”。
【關鍵詞】考證 大學生 引導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考證”之風在大學校園悄然興起并不斷升溫,時至今日,“考證熱”持續不退,并滲透到全社會的各個領域。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們應當肯定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大學生增加就業籌碼的想法、做法予以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應當對其“考證熱”進行理性思考,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就業觀念。
一、大學生“考證熱”的現狀
從1993年開始,我國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提供的信息,我國已在九十個職業采取了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大學校園里興起了一股“考證熱”,至今熱度不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為考取各種資格證而奔波的行列。參加的職業資格考試與認證的種類可謂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隨著社會催生的一些新興行業的出現和我國職業就業標準國際化的推進,證書的種類和范圍也有不斷增加、豐富的趨勢。如前所述,大學生熱考的證書主要分四類:通用型證書、英語能力證書、IT能力證書、職業資格類證書。有研究表明,大學生“考證”率已達到68.7%,而在暫時沒“考證”的大學生中,也有76.23%的人有考證的意向,各種證書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講已經不是拿與不拿的問題,而是拿多與拿少的問題。
二、大學生“考證熱”的成因分析
1.國家政策因素
從1993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在全社會實行學業證書、職業資格并重的制度,為大學生考證提供了強大的政策保障。例如,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規模巨大,就是因為這兩種等級考試被列為大學生的“必考證”,甚至與學歷學位掛鉤。此外,我國政府對一些責任較大、社會通用性強、關系公共利益的專業實行就業準八制度,要求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學畢業生要想進入這些行業,必須投入到考證大軍中去,先取得上崗資格。
2.社會因素
用人單位普遍認為,職業資格是從事某種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該項職業工作的一個依據。用人單位總是希望大學畢業生除了應具有相關的學歷文憑,還要進一步考察其是否具有“多功能的附加值”,即是否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所以,用人單位傾向于錄用有職業資格證書的求職者以降低錄用風險,節約培訓成本。用人單位對證書的這種青睞可以看作是大學生積極考取證書的直接原因。
3.學校因素
我國的高等教育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總體而言,學校教育還簡單地停留在僅僅完成教學任務上,教學內容陳舊,缺乏體制創新,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由此導致大量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狀。而當前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需要人們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競爭。大學生為了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滿足社會的需要,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往往會選擇通過“考證”來改善和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這也使得在校大學生不得不加入考證大軍。
4.大學生個人因素
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大學生供大于求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就業時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學歷文憑在找工作時越來越缺少競爭力,而同時擁有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大學生則比較容易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面對沉重的就業壓力,通過考取各種證書來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是很多大學生熱衷于考證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合理考證的教育與引導
1.引導大學生明確考證目的
明確考證目的是合理考證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應該通過各種方法幫助大學生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了解自己的愛好特點、性格氣質;考慮將來自己適合從事什么職業。有意識、有計劃地參加與考證目的相關的活動來豐富自己的閱歷,這樣在考證過程中才能處于積極主動的位置,發揮長處,克服短處,提高自身職業素質、獲得相應的從業能力和資質。
2.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基礎課程學習與考證之間的關系
專業基礎理論與基礎課程的學習是處于主體地位的,而考證僅僅處于輔助地位,起輔助作用。高校應幫助學生正確分析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在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選擇考證內容。首先引導學生考慮選擇那些同自己專業比較接近的考證內容,因為只有當兩者相得益彰時才能既充分發揮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同時又能滿足社會實際生產的需要。通過知識的整體關聯性引導學生慎重選擇考證的內容,將考證的內容與已有的知識融會貫通,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3.引導大學生充分考慮個人職業規劃
大學生應在充分認知自我的基礎上做好個人職業規劃,這是影響職業方向和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大學生在八大學后就讀于自己喜歡的專業,也有一些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沒有濃厚的興趣,更有一些大學生在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后改變初衷。希望自己能夠在新的領域和行業工作。不管是堅守當初的專業選擇,還是后來改換新專業領域,高校應引導學生一定要以自己的職業發展為前提,有意識有計劃的參與考證,應幫助學生認識各種證書的適用領域,分析某種證書對個人發展與就業的作用;幫助學生認清考證與個人專業發展、完善知識結構及增長才干等之問的關系。
4.引導大學生綜合考慮個人具體情況
個人具體情況包括個人的財力、時間精力、能力等。考證是個投入產出的問題,所以要考慮關于在考證方面的教育投資在將來能否得到回報。在做出考證的決策時是否屬于理性選擇行為,是否最大限度的實現個人利益。高校應提醒大學生在參加考證前,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實力、考慮到自己的能力,如果有些考證需要的知識貯備和能力水平是自己現階段所遠遠達不到的,就不要莽撞地去參加這種認證考試。
5.引導大學生主動爭取適當的心理疏導
“考證”行為中體現的許多問題其實都與大學生對壓力的應對不良有關,這些壓力有就業壓力、群體壓力、內在壓力等。其中就業壓力是最突出,它不僅直接作用于大學生的“考證”行為,而且還可以通過群體,形成群體壓力作用于個體行為;群體壓力是大多數學生的考證行為對個體形成的一種心理壓力,它在大學生對就業壓力的反應中形成,影響個體的考證行為;內在壓力多源于個體自身的發展需要、成就動機、抱負水平等。面對較大壓力時過度的緊張和焦慮,使他們在面對問題不能理智地思考、推理,以致做出錯誤的決策。可見,理智地面對壓力對減少“考證”行為中的偏差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或使其能理智地面對壓力是糾正大學生“考證”行為偏差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在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等相關服務的同時,引導鼓勵學生在遇到壓力時主動向心理咨詢機構求助。
6.引導大學生理性對待“考證”問題
引導大學生盡快走出“考證”誤區,不能認為證書越多越好,不能認為證書等級越高越好,要有自己明確的奮斗目標,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不能盲目跟從,更不能因為“考證”而耽誤專業學習。同時提醒大學生慎重對待社會上的“考證”服務現象,有分析、有選擇地參加社會培訓。避免上當受騙,以免造成時間、精力、財力的損失。
7.引導大學生考證培訓過程中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職業資格證書固然重要,但能力才是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根本。現在,用人單位普遍重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應引導學生在考證培訓過程中,大學生要樹立起重視實踐應用能力的意識,應以提升能力為終極目標,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
大學本科生“考證熱”現象的產生與其他任何一種現象一樣,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既具有現象的一般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們應該對其持寬容態度。同時,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理性選擇考取哪些證書,將。考證”作為提升自己的手段,作為專業知識的補充,幫助大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