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重要的關系。積極。理學提倡積極體驗和塑造獨立人格,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中,通過培養自主意識、挫折教育創造積極環境。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校思想教育 獨立人格
20世紀末的10年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一些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對于抵御心理疾病起到很大的緩沖作用,研究人類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和快樂有它的理論和現實意義。2000年塞利格曼與契克岑特米哈伊在《美國心理學家》上發表《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的誕生。積極心理學英文為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樂觀、希望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群,它要求心理學家用~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探索人類幸福和快樂的奧秘,并幫助人們獲得快樂和幸福。
一、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
具體就研究對象而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分為三個層面:其一,在主觀層面上,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它包括幸福與滿足、希望與樂觀。其二。在個人層面上,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包括愛的能力,工作能力,人際交往技巧、創造力以及這些品質對個體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影響作用。其三,在群體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如有責任感、職業道德等)以及有利于個體形成這些美德的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融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和和諧進步的學習環境。
2000年,塞利格曼與契克芩特米哈伊在《積極心理學導論》指出,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范疇有三個方面:(1)積極經驗。如快樂,主觀幸福感等;(2)積極特質,如智慧、創造力等;(3)積極環境,如社會關系、家庭環境、學校教育氛圍等因素對個體潛能發揮的影響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性的具體化
中央16號文件明確提出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這就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為主體,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教育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性體現在不是對大學生存在的不良品性聽之任之。而是強調在教育中,更應關注大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從而激發大學生自身的潛能,并加以引導使之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并在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良品行。如果高校教育者欣賞大學生身上良好品質和行為,不僅能建立良好的教育關系。而且增強高校教育者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激發大學生利用自身擁有的積極資源,促進自我知識內化的動力,實現心里品質的改善和素質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性更體現在主動層面上,更加注重積極品質的培養。這種積極的培養也并不意味著對消極因素的必然消除。如果對大學生身上存在的明顯道德問題不聞不問,也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但即使如此,我們也要不斷挖掘大學生自身上存在的一點點良好行為,加以鼓勵,并使大學生教育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自信和尊嚴,看到了素質的不斷成長的身影,那么,再對他們進行不良品行的矯正,將會更加容易,效果也更加明顯。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要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強調用積極的方式對心理問題做出適當的解釋,并從中獲得積極意義。
1.培養自主意識,塑造獨立人格
從幼年到成年,大學生可以看成從依賴走向自主、獨立的過程,自主、獨立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重要面。自主性是現代人的立人之本,是現代人格的必有內涵。著名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家弗蘭克爾認為,人是自我決定的,盡管在很多時候,外部環境支配著人,但是怎樣對環境進行反應卻是由我們個人決定的。弗蘭克爾的“自由選擇”和“承擔選擇的責任”的觀點對當代大學生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只有自我選擇、自我負責還不夠,還要學會自我管理,實現自我管理主要包括: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技能管理和財務管理。
培養自主意識、實現自我管理,最根本的就是獨立人格的塑造,獨立人格體現為個體依賴自身的需要、知覺、預見、經驗、判斷來進行反應或活動,而不受環境或其他人的需要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獨立人格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從大的維度上可以分為心理獨立、經濟獨立、社會獨立。塑造人格獨立性,要通過后天環境影響和教育文化氛圍逐漸熏陶,而當前一個時期要培養學生“我能行”、“太好了!,”“需要我的幫助嗎?”這些體現優秀而獨立自主的人格特質。
2.提倡挫折教育,學會自信樂觀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挫折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了難以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它包括三個因素:其一是挫折情景;其二是挫折認知;其三是挫折反應,三者同時存在才構成心理挫折。當代大學生面臨的挫折包括:學習上的壓力、人際關系矛盾和情感的挫折。
挫折教育就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挫折觀,認識到遭遇挫折是人人都要經歷的,對挫折的認知和遇到挫折后的處理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關鍵。挫折產生后,應當有意識地運用心理防御機制,采取一些比較積極的間接反應方式,從而避免加重挫折或由挫折帶來新的挫折?;獗^為樂觀自信需要“三個改變”(即改變消極的思維方式、改變消極自卑的行為方式、改變消極自卑的語言方式)。
3.和諧人際關系,創造積極環境
一項調查表明:缺乏良好人際關系的人,一般有較壞的健康狀況,那些獨身者、沒有朋友者和少與他人來往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兩倍。對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的領域。傳統心理學認為,人主要是環境的產物,只是被動的接受周圍環境的塑造。最新興起的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理論對這~觀點進行了批判,認為人作為主動的個體,對周圍環境的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與環境交互作用中成長著的。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反應的交互作用,這種交互作用指的是對于同樣的環境經驗。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反應,這一點強調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其二,喚起的交互作用,它指不同的個體可能會喚起不同的環境反應,也就是說個體的一些特征和行為會引起周圍人對他的不同反應。其三,超前的交互作用,這里指個體會主動選擇并且改變、創造自己所喜歡的人際環境,而這些環境又反過來進一步塑造其人格和個性。大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和個性來創造一種健康、舒適的人際關系環境的,而不是等著環境主動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