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工作,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徑。本文探討了如何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過程中達到布局調整的目的,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 學校布局 均衡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不斷推進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大面積提高勞動者素質。農村地區的教育。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必須大面積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而開展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工作,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徑。
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背景
1.學齡兒童逐年減少的客觀要求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的調整必須關照人口情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推行強有力的計劃生育政策,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使農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加之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中小學生源減少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據教育部公布的《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由于小學學齡人口的逐年減少,三年中全國小學生入學人數共減少1,300萬人,2005年全國小學在校生人數10,864.07萬人,比上一年減少381.04萬人。小學的數量也較三年前減少了9萬多所。隨著“普九”目標的實現和學齡人口的減少,初中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也在發生變化。2005年全國初中學校比上年減少1271所,在校學生也比上年減少312萬人。
2.農村稅費改革的自然選擇
稅費改革之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投入主要來源于鄉鎮,即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和財政撥款(縣鄉財政)。由于國家投入甚少,縣鄉財力薄弱,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實際上是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經費來源。稅費改革后,隨著農業附加稅及農村集資等的廢除,縣鄉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盡管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義務教育責任上收至縣,但是在各級政府間關于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沒有劃分清楚的情況下,只是簡單地將義務教育的統籌層次提高到縣一級,將鄉、村的資金缺口集中到了縣級財政,總量不足的問題仍然難以得到真正的解決。因此,面對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縣及縣以上政府均希望通過壓縮校點,擴大學校規模,來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減輕財政壓力,于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就成為農村稅費改革后政府的一種自然選擇。
3.城鎮化的必然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縣(含縣級市)出現了所占比重比以往大得多的小城鎮。由于小城鎮的大量涌現,加速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增長加快。由于城鎮化的增長速度加快,城鎮化過程中鄉土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人口集聚程度以及相應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程度等都出現了與以往明顯的差異,農村教育歷來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布局方式已陳舊過時,“鄉辦高中、村辦初中、小學辦到家門口(自然村)”的布局方式早已被淘汰,就是“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格局也受到了城鎮化和計劃生育后學齡人口減少的;中擊。如今有大部分行政村年出生人口已不足以辦起一座完整的小學。在這種情況下打破按行政建制設點布校的舊的農村中小學布局格局,在鄉鎮或交通便利、集貿發達的行政村辦小學。在中心鎮重點加強初中學校建設,在縣城和有條件的中心鎮設置與發展高中階段的教育,即按人口規模和轉移趨勢規劃學校布局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具體模式
所謂布局調整的具體模式,就是指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過程中具體實施那種方式來達到布局調整的目的。按照布局調整在實踐中的具體實施方式可以分為完全合并式、兼并式、交叉式和集中分散式四種主要模式。
1.完全合并式
完全合并式是指在學齡人口普遍減少,班額不足的情況下將兩所或多所學校合并為一所學校,學生按年級整體上加以合并和重新編班。校產和師資集中在一起。完全合并式的優點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優化和配置,能夠實現教育教學工作的統一管理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從布局調整追求效益和質量提高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模式,因此也是各地在布局調整過程中采用的最基本的模式之一。
2.集中分散式
集中分散式是在中心學校的統一管理下設置一個或幾個教學點的形式。其具體做法是在人口相對集中、辦學條件比較好的村鎮設立一所完全小學為中心學校,就近輻射多個村,根據具體情況在原村小學設立教學點,教學點由中心校統一管理。高年級學生可到中心學校上學,低年級學生仍在原村小上學。學生較少的教學點則進行復式教學。對于教學點師資無法承擔的課程,如美術、音樂等,由中心校統一協調,安排教師巡回授課。
從布局調整追求效益的角度而言,集中分散式不符合規模效益的原則,因而是不徹底的;從管理學角度來看,校點分散也不利于統一管理;從教育均衡發展的角度講,教學點的辦學條件無論如何也不能與中心學校相提并論,因而也不利于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但是這種模式既方便學生就近上學,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學點的教育質量,特別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和丘陵地區以及布局調整過程中矛盾相對突出的地方尤為適合采用這種模式。
3.兼并式
兼并式就是由一所社會聲譽和教學質量都比較高的學校去兼并另外一所或幾所相對薄弱學校,將校產、師資集中,學校規模擴大,實現以強扶弱、共同發展的目的。
兼并式由于是一所優勢學校兼并另一所或幾所相對弱勢的學校,因而有利于提高區域內的教育質量和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而且這種模式經常與政府布局調整所采用“示范方式”緊密結合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講,“兼并式”就是地方政府在推行布局調整過程中采用“示范方式”良好效果的一種反映。兼并式主要不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而是出于提高教育質量和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種模式,因而是一種適應性很強、選用比例較高的布局調整模式。
4.交叉式
交叉式是指幾個年級在甲村,另外幾個年級在乙村,彼此獨立運行的學校布局調整模式。其具體做法是,每所學校各自為政,校產不動,幾個年級集中于甲地,另外幾個年級集中于乙地,或者幾所學校同時保留幾個年級。另外幾個年級的學生則全部集中在另一所學校,一名校長總負責,教師統一調配。
總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模式的選擇是村民、家長與政府圍繞不同利益相互博弈的結果。各地在實踐中具體采用哪種模式,有賴于各地政府對本地實際情況的把握和利益的協調。